2009年5月23日 星期六

「圍棋系列報導4:職業圍棋發展 決定國際賽成績」(

「圍棋系列報導4:職業圍棋發展 決定國際賽成績」(陳楷報導)
台灣歷年來前往日本學棋的棋士將近三十位,近年來則因為台灣棋院的培養,許多家長選擇讓孩子留在國內。雖然張栩十歲就去了日本,但是當時的環境,不出國也沒有辦法成為職業棋士。台灣棋院副秘書長陳友義說,現在台灣已經由企業帶頭,自己培養棋士,「當初台灣的小朋友沒有機會得到很好的訓練,所以他們就遠渡重洋,跑到日本去,因為日本有一個很好的訓練環境。現在反而去日本的比例上就很少,因為去日本很辛苦,父母親都要輪流去陪他們。」
近年來政府慢慢重視圍棋,過去困擾棋士的升學、當兵甚至就業問題,都慢慢有了解答,南山高中有圍棋班,體育大學也要成立圍棋系,圍棋也可以服替代役,陳友義說,台灣棋院培養的院生,有天份的可以在職業這條路上走,但除了第一線的棋士以外,也可以培養圍棋行政教學的人才。「目前的問題是,如果要變成很傑出的棋士,相對一定要付出很多心力,尤其是小五小六的小朋友,是衝職業騎士最關鍵的時期,如果他們願意用休學或者自學方式衝個一兩年,對他們突破棋力很有幫助,但台灣目前還是在這個十字路口。」陳友義指出,全力衝刺當然進步最快,但台灣只有十分之一的家長會願意讓孩子休學每天下八到十個小時拼圍棋,其他的孩子都只是利用週末假日練習。但在中國大陸,想衝段位的青少年棋士幾乎七八成都休學下棋。也是台灣棋士棋力不如東亞三強的間接因素之一。
不過張遠錫認為台灣的圍棋界還是前景可期,「整個大環境不及中國大陸,甚至日本,有那樣傳統的規模,我們有很多優秀的棋士,每年選拔成為台灣的職業棋士,也出現很多人義無反顧的投入,把圍棋當成一生可以追求的事業,到目前為止還需要更多的關切、更多的資源投入。」
過去台灣選手只有周俊勳拿下LG世界盃的棋王,現在國內每年舉辦的兒童圍棋比賽到達了一百五十場以上,12歲的簡立辰也拿到韓國總理盃世界業餘圍棋大賽冠軍。陳友義認為,台灣要出現下一個張栩或者周俊勳,也許不用十年、二十年,「他們也覺得台灣的新銳棋士潛力無窮,或許五年,不用等到十年,就有令人驚訝的成績也說不定。」
除了各國的傳統盃賽,圍棋也從智力運動會開始踏進了競技運動的範疇,張遠錫說,「台灣目前企業家的投入,幾乎是圍棋活動最大的資源。也很希望把職業棋士這部份做好。台灣棋院、海峰棋院,更早以前的應昌期基金會,社團也有中國圍棋會,中華棋協,各地方都有社團。現在全國體育總會也接納了圍棋。因為不久之前在中國大陸有智運賽,2010年廣州亞運也把圍棋列入。把它列為一個體育項目適不適當,我們暫且不討論,但現實背景是體育競賽目前比較有制度,各國對外窗口有規格,所以我們也樂見其成,圍棋可以被亞奧運接納。」
兩年後的廣州亞運,圍棋將設有男子個人、女子個人、男子五人團體、女子三人團體以及混雙兩人賽五面金牌。不過張栩表示,日本棋院對國際比賽的態度還很保留,「我並不太瞭解,因為像智運會,圍棋加入競技運動的時間還不久,日本棋院方面還在觀望,比賽制度完整嗎?格調夠職業棋手的水準嗎?還在觀望中。」所以張栩雖然有資格代表台灣參賽,卻也不能打包票一定可以去廣州亞運,「代表台灣參加的比賽,我如果有機會,是感到很榮幸可以為國爭光的。可是我還是屬於日本棋院,不能自作主張。」
張遠錫則認為,「如果要徵召張栩參加比賽,當然要經過協商,而對人跟事的尊重是第一條件。應該有高層級的對話,張栩其實就第一線棋士來說已經是老人,因為現在巔峰狀態的都更年輕一點,我們也希望張栩可以不斷進步。只是有機會參與,並不代表是目的,應該是全力投入而且充分發揮,才有意義。」
張遠錫也提到,圍棋雖然現在踏入了競技運動,但台灣也不能拘泥於比賽的成績。「這樣一個大環境的背景,大家會想,台灣畢竟土地小人才少,比較之下輸給人。事實上,圍棋不應該單純只從競技角度來思維。因為圍棋還是一個很好的人文教育,可以補足現在教育體系的不足。」而張遠錫近年來全心投入的圍棋教室,就想從跟圍棋相關的遊戲推理、美術工藝以及團康活動,幫助幼兒開發潛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