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30日 星期六

小孩吵架,最應該要教育的幾乎都是大人

小孩吵架,最應該要教育的幾乎都是大人….

「小外甥在學校闖禍了!」接到爸爸的電話。「什麼事啊?!」我問。
「聽說把小朋友打到流鼻血啦!」爸爸有些緊張,他要我立即前往學校了解情況並處理。
我一直很疼小外甥,他個性很憨厚,為何會出手打人呢?我實在搞不懂!
於是立即放下手邊工作,逕往學校去……進導師辦公室時,映入眼簾的是:我的大姊一直彎腰卑恭的向對方家長道歉…但是對方家長似乎完全不領情,脾氣火得像什麼似的…對方家長還一直說要找警察來,一定要把小外甥關起來…!!!

看看站在一旁的小外甥,他的臉色鐵青,一肚子火氣,我知道他從小的脾氣就是拗,但是從來不和人惡搞的!他今天動手打人,我相信一定有他的原因… 我一進去導師室,什麼話都懶得說,直接抱起了小外甥,說:『不要怕!舅舅來了!你什麼話都可以說!』

這時小外甥終於忍不住哭了起來…『打人就不對了!說什麼說!還有臉哭?!』對方家長劈頭就這樣堵我!我火氣也來了,決定嚇對方一下,開口就操台語開罵:『幹!你是三小!沒看見恁倍在教厝裡的小孩講實話喔?!』『你不滿的話,去傳人過來!』『恁倍最看不起不懂事理就說:打人就不對ㄟ人!』對方先是愣住了!頓時聲音變得一片寧靜…
(看來,社會上多數還真的欺負善良的人…!)

打破沉寂,直接問老師發生事情的原委!沒想到老師也說不出所以然
(這時候我的火氣真的來了),於是我讓小外甥告訴大家為何他要打人!
同時我要求被打的小朋友一起站在老師面前,要他們當面對質!
『美術課,我在做我的勞作啊!』『他很沒禮貌,過來借我的東西都不說一下!』
『但是我不想要借他啊!』『他每次向人家借東西都不還,也不會珍惜…!』
『今天他拿了我的萬能糊就跑!我就衝過去要拿回來!』
『但是他都不還我,我也搶不回來!』『他突然把我的萬能糊往窗外丟,別的同學幫我撿起來!』『他還用很難聽的話一直罵我…』
『我叫他不要再亂罵,他就對我比中指,還向我吐口水…』指著自己的鞋子。
『所以我生氣就一拳打過去…』『他…流鼻血了…』小外甥低著頭,很後悔的表情。

……………………………………………………………………………………………
當小外甥敘述過程的同時,我一直盯著這個小朋友和家長,並不斷確認對方的反應,其實我完全相信小外甥不會亂說… 我回頭問挨打的小朋友:『 那時候 老師呢?!』「上廁所…」他小聲的說。『
他講的有沒有不對的呢…?!』我接著問。「我有跟他借啊!」他反駁。『
借個萬能糊也沒什麼啊…!』對方家長從旁幫腔。『
但是他有答應要借你嗎?!』我不讓他閃躲,他回答不上來…。
『小氣!借我們不就好了嗎…?!』對方家長這時理直氣壯的說。

我狠狠的瞪了對方家長一眼,這下真的是秀才遇到兵了…
知道不來些突然的手腕可能沒完沒了,
立即轉頭告訴老師:「既然家長這麼喜歡請警察來,還是請你撥電話請東門派出所的員警先生來一趟好了!」
這句話一出來,全部的人都愣住了!(包括對方家長)
接著我緩緩的說:『今天我們的小孩的確打人,犯了錯,實在傷害了同學!』
『我們願意就法律層面完全負責,包括醫療賠償!』
『但沒經過別人的同意,私下拿就是偷,公開強取就是搶!』
『畢竟起因是對方強奪我們的物品,我們絕對不會放過!』
『搶奪他人財物屬於公訴罪,屬於非告訴乃論,一經提告就無法撤銷!』
『未來提告的話,那個部分請他們自己負責!我就此先聲明!』

知道自己語氣說得很緩,但是絕對有很強的殺傷力!
老師當然不願意打這通電話,立即出來緩頰…
但是我態度非常堅持,我說:『既然你們讓我出來處理,對方家長也只認為是我們家的小孩很小氣,似乎所有的錯都是我們造成的!我們何必再多有爭執呢?!』

『讓這件事直接交給司法公正單位處理,對大家不是另一種學習嗎?!』
頓時對方家長突然像洩了氣的皮球,不能再多說什麼…!
趁著氣勢正強,我直接補了一句:『還是不要麻煩警察先生來這兒好了,我們一起前往警察局,好嗎?!』
我直接走向對方家長面前,正式的邀約… 半餉,對方家長看著我說:『有這麼嚴重嗎?!』
情勢演變讓我覺得對我方有利,但必須忍著些,我皺著眉頭說:『我不知道!』
『因為是你們的態度讓我覺得很嚴重啊!!!』
『要找警察來,是你們先提出來的!』『一定要關我們家的小孩,也是你們堅持的!』
『換作是你,不嚴重嗎…?!』
『只是我覺得來龍去脈既然我們都清楚了,我也認為必須採取行動啊!』
『我不袒護自己的小孩,他有錯,就該承擔受罰!』
『但起因是你們的小孩搶奪,我也必須讓我的小孩知道我行事公正!』
『是非對錯我們何必再浪費彼此的時間,私下在這兒討論個沒完沒了呢?!』
『讓法官和執法單位來教育我們的小孩,難道不好嗎?!』…………………

空氣又凝結了起來………… 對方的媽媽突然問我:『你要告我們什麼?』
『搶劫或搶奪吧?!我再問一下律師會好一些!』我故意說嚴重些。
我看見他們已經在計算如果我這樣一告的話,他們會很麻煩…

頓時決定來個火上加油的手腕,把胸前的錄音機(當時只有小型錄音機)拿出來,
對他們說:『從我進這個門,我們所有對話我都錄下音,需要時可提供法官參考!』
我知道這個動作是很具有挑戰性的,通常的人一旦面對麥克風或者錄音、錄影時,都會收斂許多…我看他們立即壓低聲音討論起來,然後對我很防備…

趁著對方陷入抉擇與討論之際,我看著小外甥說:『你覺得你自己有錯嗎?!』他點點頭。
『你覺得你應該怎麼辦呢?!』我問他。『道歉……!!!』他小聲的說。
『但是不是做錯事情,靠著道歉都可以解決啊!你知道嗎?!』我補充。

大姊在一旁著急,但是我請她把事情交給我,不要再表示任何意見…
『你們討論結果如何呢?!我們可以一起去警察局了嗎?!』我再次邀約對方家長。

『有其他方式解決嗎?!』這時對方爸爸口氣委婉許多。
『你說呢?!我想聽聽你的意見!!!』我回答。『你們的小孩向我們道歉!這件事就算了!』他似乎認為這是解決的方式,而且說得有些勉強…。
在一旁的老師似乎認為這很合理,還猛然點頭…結果,我直接拒絕,說:『不!!!』這個拒絕一出現,大家又都愣住了…『為什麼?!』
對方家長認為我很無禮拒絕他們的善意。
我清了清喉嚨,說:『該道歉的不應該只有我們家的小孩!』
『起因是誰呢?!你認為你們的小孩沒有錯嗎?!』
『請不要告訴我:被打和流血的人已經夠可憐了,所以可以免責!』
『那麼你認為該如何?!』對方家長問。

我知道他是壓抑著火氣,也知道他有些小來頭…『
你們的小孩也必須道歉!』我認真的說。
我看見他鐵綠著臉的表情實在很好玩,於是補充一句:『還要正式寫和解書,請老師當第三公證人!』此話一出,相信大家都會認為我不通情理,其實這是為了避免未來產生麻煩。
事情的結局就是如我的要求:
一、這2個小孩彼此道歉,互相寫一份道歉卡給對方。
二、雙方家長簽立和解書,老師當公證人。
三、此間醫療費用憑收據由我方支付。(其實也不需要看醫生,所以免付)*****************************************
後來回到 大姐 家時,我問她:『為什麼妳要道歉…?!』
她說:『對方家長很兇,對方小孩也流鼻血…!』
後來我們聊很多,我略作整理如下:(僅供大家參考)

一、『闖禍』有時是一種無價的學習!
1.不要讓小孩子因此退縮了!
2.即使在外頭打架,先問清楚原因!(不要急著揍小孩,這也是一種教育!)
3.有時候我還會告訴自己的小孩:『打得好!』『我也一樣會忍不住去K他!』
4.但是事後等小孩心平氣和之後再引導:如果重來一次,有其他方式嗎?!
5.不論如何,當家長的心情必須很平緩!

二、即使小孩真的犯錯了,家長不必急著去道歉:
1.又不是家長犯錯,所以請家長不必『強出頭』吧!
2.要道歉的是小孩子,所以小孩必須在過程中了解『錯在哪』!
3.如果家長一直搶著道歉,就等於幫小孩子到處在「擦屁股」!會養成小孩倚賴!
4.『不積極作為』其實就是一種『作為』,但是家長必須耐住火候!
5.引導小孩子從單一事件,了解到「如果再有近似的情況,該怎麼辦!?」
6.讓小孩子自己知進退,這才是教育!(壓抑不是唯一或者最棒的管教方式)

三、家長必須多為自己打氣與加油:
1.全家人的『健康』必須排在第一位!
2.『成績』必須排在『品格』的後面!(太多家長排錯了!)
3.多找機會和小朋友聊天!(543的亂哈啦也很好!)
4.不要讓自己當『一輩子』的家長!當小孩25歲之後,該當朋友比較好!
5.不要把小孩子的問題『放大』!但要將他們的好『放大』!
6.常常給自己加油一番!
7.『家』是最好的一個一個倚靠!向著家人要能夠敞開!
8.好朋友之間也常常一起互相鼓舞!

牛叔 2009.04.20.(一

2009年5月28日 星期四

別為孩子強出頭

別為孩子強出頭
星期三中午,我在校門口等荳芽下課,這一天她特別晚出來,幾乎已經剩沒幾個學生了,我才看到荳芽一臉悶悶的走出校門...... 「今天怎麼這麼晚?」我問。 「老師留我下來談事情......」不太想再說下去的樣子。 我不再追問,「想吃什麼好吃的,我請妳去吃。」 荳芽嘴角牽動了一下,笑笑。「妳中樂透呀?今天這麼大方......」 我圈住她的肩膀。
「我看妳好像不太開心的樣子......被老師罵啦?」 荳芽搖搖頭。邊走邊跟我說她受的委屈....... 據荳芽說她班上有一位同學已經幾次偷她的東西了,今天那位同學拿了荳芽的橡皮擦,很快的把荳芽的姓名貼紙撕掉、換上她自己的姓名貼,硬說那橡皮擦是她的。有同學告訴荳芽親眼目睹那位同學翻荳芽的鉛筆盒,荳芽覺得已經三番兩次發生類似的事了,深覺委屈。
說著說著,她就哭了...... 我問她:「所以剛剛老師是跟妳談這件事嗎?」 荳芽點頭。「老師說我們沒有辦法證明那個橡皮擦是我的,說不定是那個同學剛好跟我有一樣的橡皮擦,所以,沒辦法這樣就說是她偷我的......」 荳芽說到這裡,泣不成聲。「她之前就拿過我的鉛筆了......而且也有同學看到.......」 荳芽的老師沒有質問那位涉嫌偷東西的同學,而是和荳芽談「沒有證據時,我們不能指稱別人是小偷」。荳芽覺得委屈,我看她這樣也心疼,但我認同老師的作法。

我跟荳芽聊起每一季我都必看的美國影集「CSI」(賭城的才好看,其他的紐約和邁阿密一般而已)。「當CSI的探員在辦一個案子時,他們只相信物證,不太相信證人說的話。為什麼?因為人會考慮到自己的利益或立場而說謊,證物不會說謊。如果一個CSI探員心裡認定某一個人是做壞事的嫌疑犯,但是他一直找不到物證可以證明壞事是這個人做的,他還是得相信他懷疑的這個人沒有做壞事......」 荳芽擦乾眼淚,看我。「那這樣有些壞人不就永遠不會被抓到嗎?」 我點頭。「是這樣沒錯。」 荳芽說:「那不公平!」 「荳芽,這個世界上的所有事本來就不是全部都公平的。為什麼妳可以有那麼漂亮的橡皮擦,妳同學沒有?她可能也會覺得這很不公平呀。我們不能什麼都要講絕對的公平,在公平之前,我們可以先講尊重......妳沒有辦法證明妳同學偷妳的東西,那麼,妳只能尊重她的人格,相信她不是小偷。

老師這樣做是對的,萬一橡皮擦真的是她的呢?妳隨便說她是小偷,她會很難過;老師如果隨便就問小朋友『妳有沒有偷人家東西?』小朋友的媽媽是可以來學校告老師的......尊重一個人,我覺得比公平更重要。」 「我尊重她,那她會不會把橡皮擦還我?」還是很在意她的橡皮擦! 「我不知道。」我跟荳芽說:「我只知道妳不能因為覺得自己有損失,就隨便說別人是小偷。」 「那我真是倒楣!以後不帶漂亮的東西去學校了。」荳芽開始想保護自己的方法了。 「妳的同學不會全是小偷,就算有,也不必拿別人可能會做錯的事來處罰自己,妳還是可以做妳想做的事,比如說下次妳不要在橡皮擦貼姓名貼,那一撕就撕掉了,妳可以用原子筆在橡皮擦上寫一個小小的A或是只點一個小點,做一個只有妳自己認得的記號,下次再和同學的東西搞混,就很容易分辨了......」 荳芽笑著說:「對耶~~」開始說了一連串她想到可以用來表示擁有權的暗號方式...... 大約過了一個月後,荳芽很開心的跟我說:「媽媽,那個拿我橡皮擦的同學今天把橡皮擦還我了,她說她想跟我當好朋友、一起玩,問我可不可以......」 我微笑看荳芽。 「媽媽,我想她以後一定再也不會拿我的東西了,我們一定可以當很好的朋友......」荳芽很天真。

「不一定喔~~人,是每天每天都在變的......」我還是把我對人性的的看法跟荳芽分享,雖然我知道她不一定可以理解,也不一定願意這樣相信。 過了幾天,荳芽又氣極敗壞的向我訴苦:「那個拿我橡皮擦的同學又叫誰誰誰不要跟我玩了......」 我依舊只能微笑,傾聽。

欺侮人的蝴蝶 上個月有一天,我接到蝴蝶的老師打來的電話,老師很委婉的告訴我,有一位小朋友的媽媽在聯絡簿上寫她的女兒回家訴苦說蝴蝶要她女兒帶糖果去學校、才肯跟她女兒玩...... 我在上「父母成長課程」時,有媽媽問過我這樣的問題,我還記得那位媽媽很憂心的問我該不該為女兒準備糖果呢?她的女兒大約跟蝴蝶差不多大。我當時回她:「如果女兒很堅持要帶糖果去留住這個朋友,家裡也正好有糖果,就讓她帶吧!讓她自己去感受一下用糖果交朋友的過程是怎麼回事。如果家裡沒糖果,也不必刻意再去買,直接告訴孩子沒糖果,讓她試試看是不是真的沒帶糖果就交不到朋友......」
倒是沒人問過我要是自己的孩子是威脅人家、使壞的那個,媽媽要怎麼辦呢? 在我看來,孩子出現問題時,大人總是慣常以自己的思維來套孩子的狀況,而且那狀況永遠只有絕對的一種──被威脅的孩子肯定是無助的、可憐的,爸爸媽媽心疼之餘,總是急著要為孩子出頭;威脅人家的孩子肯定品格有問題,作父母的,要很羞愧的致歉,並且難過,作老師的,一定要善盡告知家長、糾正孩子的責任...... 處理孩子的問題,真的永遠只能這樣嗎?

我靜靜的聽老師向我敘述過程。然後,我問老師兩個問題:這個被蝴蝶威脅的孩子是個受氣包型的孩子嗎?她和蝴蝶平常的互動如何? 老師說這小女生和蝴蝶一樣強勢,她們兩個在班上都是喜歡爭做大姐頭的女生,所以兩個人時常不對盤。 我要了解兩人平時的互動是希望知道:蝴蝶和她是不是平時就一起玩得很熱絡的好朋友,如果是,我就會猜測莫非她們的友誼一直是以「蝴蝶威脅人家」建立起的?如果兩個人平常就不太在一起玩,蝴蝶為什麼突然會對她做這樣的要求?......

我不一定可以圓滿的處理孩子的紛爭,但我希望理解兩個孩子的真實狀況。唯有充份的理解,我才可能不偏頗的和蝴蝶討論這件事。 我回家問起蝴蝶這件事時,她承認她有要求同學帶糖果來、才要跟對方玩。我問她:「為什麼?她以前有帶過糖果來請妳們吃嗎?妳很想吃她帶的糖嗎?」 蝴蝶回我:「我本來就不喜歡跟她玩,她每次都要跟我爭,還罵我沒教養!媽媽,沒教養是什麼意思?」 「那是不好的話!不要這樣說別人!」看來老師說的兩人平時就劍拔弩張、關係緊張不假。 我又問蝴蝶:「那她如果真的帶糖果來給妳了,妳就會跟她玩嗎?」 「會吧~~勉強......」蝴蝶這樣回我。 「所以妳是真的很不喜歡跟她玩,是不是?」 蝴蝶點頭。

我說:「如果我很不喜歡跟一個人在一起,不管她給我什麼,我還是不跟她在一起。因為,跟她在一起玩,我就是不開心。」 蝴蝶很無奈的說:「可是老師都會說大家要相親相愛、一起玩呀......我就不想呀......」 我自己就是個跟不對盤的人在一起、講三句話就變啞巴的人,所以我可以理解蝴蝶的無可奈何。我們大人自己都有選擇朋友的權利,為什麼卻獨獨不給孩子同樣的權利、硬是要規定他們不管跟張三李四都要相親相愛呢? 「妳可以不跟那個小朋友玩,妳直接跟她說或跟老師說,我不反對,妳可以自己決定妳要跟誰做朋友。但是,就算妳不喜歡這個小朋友,妳也不能跟她說帶糖果來才跟她玩.......妳這樣叫威脅人家!不管對誰,妳都沒有權利這樣做。」

這是我對蝴蝶的「教訓」! 我跟蝴蝶談過這件事後,並沒有再跟老師報告結果,我總是覺得「跟當事人溝通是唯一有效的溝通」。 在這個事件上,我認為我應該對我家的當事人──蝴蝶;另一位小朋友的媽媽應該針對她的當事人──她女兒。而不是一個媽媽向老師抱怨→老師再把抱怨轉達給另一位媽媽;然後,再回來一次,另一位媽媽向老師表達歉意→老師再把歉意轉達回來給抱怨的媽媽。三個大人忙得團團轉、介入、意圖解決孩子的紛爭,最該從這事件中體會學習的孩子們反而置身事外,只被告知了一些言不及義的泛道德教條。

不只是我自己親身經歷的事件,每日的所見所聞,我深刻的感受到現在父母對孩子交友的憂心所導致的過渡介入,終致令孩子失去了學習自我判斷及回應困境的機會,這樣的情形不因孩子的年紀而有所不同,大家極力的為孩子營造一個較無困難的環境,卻忽略了更重要的問題是:以後孩子所要面對的職場或現實環境遠比現在碰到的這些「誰不跟我玩」要困難許多,我們無法跟著孩子一輩子去為他解決所有問題,現在會心疼,但還是得忍住,讓孩子自己去經歷...... 當大人總是以自己的方式去幫孩子解決問題時,很快的或是幾年之後,我們又會發現「這個問題變形了」,它以一種更厲害的、其他不同的面貌再度出現在我們眼前,如此周而復始...... 我時常聽聞父母為孩子上火線抗議老師、對抗學校,或者只是去學校跟老師關切一下哪個小孩對我家孩子如何如何,這些「告御狀」的父母如果是上了新聞畫面,總是把頭臉包得緊緊的,蝴蝶的老師在跟我敘述這次的紛擾事件時,也是怎麼都不肯對我說出那位被蝴蝶威脅的小朋友是誰(這真的很怪!我回家一問蝴蝶,不也馬上知道那小孩是誰了嗎?)要溝通,不就是要大家面對面、開誠佈公的說出自己的想法嗎?如此隱晦,為的是哪樁? 不管是被欺侮的荳芽或是欺侮人的蝴蝶,我從沒有因為這些事找過老師。小孩的紛爭真的沒什麼大不了的,過幾分鐘、他們就雲淡風輕、又玩在一起了。真的有必要討論,還是讓孩子自己來說吧!爸爸媽媽實在不需要花這麼寶貴的時間去學校跟老師討論這些小孩的誰要跟誰好、誰不跟誰好。

面對孩子跟別人的紛爭,我通常只跟孩子分享她們內心的感受和我的看法。而我的看法其實也不重要,所以我也不以我的看法來左右她們接下來要採取的行動。一向被尊重的孩子,終有一天,她也會學到如何尊重別人的......

2009年5月23日 星期六

「圍棋系列報導4:職業圍棋發展 決定國際賽成績」(

「圍棋系列報導4:職業圍棋發展 決定國際賽成績」(陳楷報導)
台灣歷年來前往日本學棋的棋士將近三十位,近年來則因為台灣棋院的培養,許多家長選擇讓孩子留在國內。雖然張栩十歲就去了日本,但是當時的環境,不出國也沒有辦法成為職業棋士。台灣棋院副秘書長陳友義說,現在台灣已經由企業帶頭,自己培養棋士,「當初台灣的小朋友沒有機會得到很好的訓練,所以他們就遠渡重洋,跑到日本去,因為日本有一個很好的訓練環境。現在反而去日本的比例上就很少,因為去日本很辛苦,父母親都要輪流去陪他們。」
近年來政府慢慢重視圍棋,過去困擾棋士的升學、當兵甚至就業問題,都慢慢有了解答,南山高中有圍棋班,體育大學也要成立圍棋系,圍棋也可以服替代役,陳友義說,台灣棋院培養的院生,有天份的可以在職業這條路上走,但除了第一線的棋士以外,也可以培養圍棋行政教學的人才。「目前的問題是,如果要變成很傑出的棋士,相對一定要付出很多心力,尤其是小五小六的小朋友,是衝職業騎士最關鍵的時期,如果他們願意用休學或者自學方式衝個一兩年,對他們突破棋力很有幫助,但台灣目前還是在這個十字路口。」陳友義指出,全力衝刺當然進步最快,但台灣只有十分之一的家長會願意讓孩子休學每天下八到十個小時拼圍棋,其他的孩子都只是利用週末假日練習。但在中國大陸,想衝段位的青少年棋士幾乎七八成都休學下棋。也是台灣棋士棋力不如東亞三強的間接因素之一。
不過張遠錫認為台灣的圍棋界還是前景可期,「整個大環境不及中國大陸,甚至日本,有那樣傳統的規模,我們有很多優秀的棋士,每年選拔成為台灣的職業棋士,也出現很多人義無反顧的投入,把圍棋當成一生可以追求的事業,到目前為止還需要更多的關切、更多的資源投入。」
過去台灣選手只有周俊勳拿下LG世界盃的棋王,現在國內每年舉辦的兒童圍棋比賽到達了一百五十場以上,12歲的簡立辰也拿到韓國總理盃世界業餘圍棋大賽冠軍。陳友義認為,台灣要出現下一個張栩或者周俊勳,也許不用十年、二十年,「他們也覺得台灣的新銳棋士潛力無窮,或許五年,不用等到十年,就有令人驚訝的成績也說不定。」
除了各國的傳統盃賽,圍棋也從智力運動會開始踏進了競技運動的範疇,張遠錫說,「台灣目前企業家的投入,幾乎是圍棋活動最大的資源。也很希望把職業棋士這部份做好。台灣棋院、海峰棋院,更早以前的應昌期基金會,社團也有中國圍棋會,中華棋協,各地方都有社團。現在全國體育總會也接納了圍棋。因為不久之前在中國大陸有智運賽,2010年廣州亞運也把圍棋列入。把它列為一個體育項目適不適當,我們暫且不討論,但現實背景是體育競賽目前比較有制度,各國對外窗口有規格,所以我們也樂見其成,圍棋可以被亞奧運接納。」
兩年後的廣州亞運,圍棋將設有男子個人、女子個人、男子五人團體、女子三人團體以及混雙兩人賽五面金牌。不過張栩表示,日本棋院對國際比賽的態度還很保留,「我並不太瞭解,因為像智運會,圍棋加入競技運動的時間還不久,日本棋院方面還在觀望,比賽制度完整嗎?格調夠職業棋手的水準嗎?還在觀望中。」所以張栩雖然有資格代表台灣參賽,卻也不能打包票一定可以去廣州亞運,「代表台灣參加的比賽,我如果有機會,是感到很榮幸可以為國爭光的。可是我還是屬於日本棋院,不能自作主張。」
張遠錫則認為,「如果要徵召張栩參加比賽,當然要經過協商,而對人跟事的尊重是第一條件。應該有高層級的對話,張栩其實就第一線棋士來說已經是老人,因為現在巔峰狀態的都更年輕一點,我們也希望張栩可以不斷進步。只是有機會參與,並不代表是目的,應該是全力投入而且充分發揮,才有意義。」
張遠錫也提到,圍棋雖然現在踏入了競技運動,但台灣也不能拘泥於比賽的成績。「這樣一個大環境的背景,大家會想,台灣畢竟土地小人才少,比較之下輸給人。事實上,圍棋不應該單純只從競技角度來思維。因為圍棋還是一個很好的人文教育,可以補足現在教育體系的不足。」而張遠錫近年來全心投入的圍棋教室,就想從跟圍棋相關的遊戲推理、美術工藝以及團康活動,幫助幼兒開發潛能。

「圍棋系列報導3:張遠錫圍棋教室 教導人生道理」(

「圍棋系列報導3:張遠錫圍棋教室 教導人生道理」(陳楷報導)
旅日圍棋國手張栩雖然不能常常回來台灣,但是他在台灣還是舉辦了張栩盃,幫助建立年輕棋士的舞台,而張栩的父親張遠錫,也替張栩回饋下一代,則從更小的孩子開始著手,在鶯歌的才藝教室裡從圍棋教導孩子做人做事的道理。
張遠錫說,圍棋不但可以啟發智力,而且也可以培養孩子未來面對人生各種困難挑戰時的態度。「怎麼樣教導孩子勇敢?告訴孩子,在棋盤經驗上很容易立刻指出,勇敢的第一個層次就是你敢面對,第二個層次是你主動去施展魄力,給對方壓力,第三個層次,也是更高的層次,就是你敢割捨。原來人要棄掉一個現實的利益,就是割捨。以人的一生,你不作割捨,樣樣都想要,你反而很容易一事無成。這個教導在平常的語言、思維上,不太容易發生,也很難對一個很乖巧謹慎的孩子,跟他提出勇敢的定義,可是在棋盤上他不能透徹這一點時,我們順勢去導入,等孩子姑且一試也好,體會到也好,他會在嚐到甜頭以後成為他性格成長的一個教材。」
另外張遠錫也認為,圍棋教育教的不只是棋盤上的技巧。「我們談圍棋的時候,開口閉口談的都是棋子的效率。每一手棋都是效率,當你的生活、你的節奏也開始懂得效率的時候,我們就希望棋學得很好的孩子,未來成為科學家、成為藝術家,另外一個領域的專業人士。因為他有了這樣的訓練跟寬廣的視野,他會在另外一個領域發揮更大的社會功能。」
而張遠錫說,從小就學會對人體貼、關懷的話,這樣的孩子是最可愛的孩子。而圍棋也可以培養孩子的人際關係。「我還是很在乎一個孩子會體諒人。他只要會懂得設身處地為人著想,這個人就是非常優秀的人,而在圍棋裡所有的學習,一開始接觸到就是你要把對方的思考,納入你的盤算中,換句話說,你絕對不能一廂情願,愛怎麼下就怎麼下。你要把對方可能有的心思列入考慮,才能下出好棋。所以孩子會把自己想要說的話,要做的事情,自己的行為,把對方的感受一併估算進去,這孩子就是可愛的孩子。我們很慶幸我們兩個孩子是這樣的,我也一直在這方面試著教導。可是一般的孩子你硬梆梆的去跟他談這個理論時,都很沉悶而且不受用,所以我還是設計講故事、好玩的遊戲,導入這種談話,也希望我自己可以更成熟,把事情做得更好。」
雖然圍棋是兩個人的對決,但是張遠錫也說,圍棋也是團體同儕可以一起研究的遊戲。「只有在兩個人對戰這一刻是自我本位。但是在思考上,是把對方納入我們共同完成一盤漂亮的棋,兩人是互動的。其他週邊,你有師長、朋友一起研究,互動很值得推動,圍棋的週邊你永遠在這個大集團裡。」
所以張遠錫說,台灣的圍棋教育,比起日本南韓跟大陸,已經走出了一條自己的路。「圍棋幼教不但是我關切的,也是台灣目前做得很好的一塊。所以我從職業談到最基礎的潛能開發,目前還有很多要努力,可是我們也有自己的特色,是被肯定的。」台灣的職業棋士也多半沒有放棄學業,一面下棋一面唸到大學,這也是國外少見的。

「圍棋系列報導2:張遠錫致力圍棋教育 開發兒童潛能」(

「圍棋系列報導2:張遠錫致力圍棋教育 開發兒童潛能」(陳楷報導)
旅日圍棋好手張栩的父親張遠錫1996年原本準備移民美國,但是張栩去日本慢慢下出成績以後,張遠錫就決定回到台灣,以自己教育一對兒女張栩跟張葳的心得,在台北縣鶯歌開設了「遊戲間綜合才藝教室」,走上開發兒童潛能的另一條路。「當時張媽媽對我很質疑,因為我這個人個性比較魯莽,用圍棋週邊做延伸教育,我棋力也不高,勉強講當時就是業餘初段,算是基礎棋力,加上我們也滿遲疑,國內大部分的人是不是這麼樂意接受別人不同的經驗。下定決心回來之後,我也針對張栩在台灣、在日本接受很多名師的教導,我們從他背後看得到的這些令我們很感動的圍棋週邊,擬定出一個方向。」
張遠錫把教育孩子的經驗,總結成十個主題,包括智力、專注、耐性、勇敢、積極、刻苦、效率、奔放、謙和以及關懷。「學圍棋會幫助孩子聰明,也是專注力跟耐性很好的訓練,再加上我們看到日本棋界,林海峰國手顯現的風範,所以我把主題設定從智力、專注、耐性、勇敢、積極,延伸到對孩子的刻苦、效率、奔放,也就是有創意,到謙和、能夠虛懷若谷,最後懂得關懷。我們也很高興張栩是一個孝順的孩子,滿體諒我們大人。」
小孩子好動、靜不下來,缺乏定性跟耐性,是常見的毛病,雖然成名的張栩原本個性就沈靜自持,但是張遠錫說大張栩三歲的姊姊張葳,沒有把下棋當成職業,一樣很快就適應在美國獨立生活,畢業以後也馬上在美國的銀行界找到高階管理工作,「張栩也許是一個特例,他在棋上可以完全發揮;但張威個性完全不同,非常活潑好動,他走的又是不同的路,但我們的女兒也把自己充分發揮,所以我就認為,小的時候我們某些帶領,是對孩子有幫助的。」
雖然很多望子成龍的家長希望培養自己的孩子變成下一個張栩,不過張遠錫的才藝教室裡,一開始教的並不是圍棋。而是跳棋、五子棋、以及張遠錫自己開發出來的「板塊圍棋」。「我以一個圍棋教室去推動的時候,先把這週邊可以談的事,或者是有趣味的活動,先去啟發孩子。等孩子能夠充分發揮力量的時候,再導入圍棋,因為我個人理念是圍棋很難,讓孩子還沒有做好準備或者基本訓練就讓他接觸圍棋,反而碰不到真正的內涵。」
張遠錫發了許多圍棋週邊的教材、遊戲,而兒子張栩也很關心老爸的幼兒教育,兩人合出了一套教材,張栩也認為13路棋盤也很適合小朋友學棋,「圍棋正式是19路棋盤,可是如果讓孩子在13路棋盤,有更長的時間、更深的鑽研,孩子各方面態度的成長,對圍棋的體會,價值會更高。我們常常討論,這個部份他倒是對13路棋盤的價值很有概念。」張遠錫的才藝教室不只教圍棋,但是他教出來的孩子,始終保持四到五位加入台灣棋院當院生,也是台灣職業棋士的搖籃。-->

「圍棋系列報導1:棋士張栩揚威東瀛 集四銜於一身」(

「圍棋系列報導1:棋士張栩揚威東瀛 集四銜於一身」(陳楷報導)
圍棋是源自於中國的古老藝術,而過去的七八十年,華人棋手到日本下棋,從吳清源、林海峰到王立誠、王銘琬,進入二十一世紀以後又出了個張栩,21歲就挑戰本因坊,2008年更一口氣下了六十盤棋,包辦了日本棋院七大賽當中的名人、天元、碁聖跟王座四個頭銜,個人成就來到了新的境界。回顧過去這一年,張栩認為今年最重要的比賽應該是名人賽,七戰四勝的比賽,體力跟腦力都發揮到了極限,「在這個比賽中,我們下到第七盤,四勝三敗衛冕名人,可能是這一年來最重要的比賽。」
看張栩比賽的台灣棋院副秘書長陳友義表示,除了碁聖,名人是七大頭銜中第二大的賽事,張栩又先吞下兩敗,「但是張栩很沉得住氣,可能因為張栩的師父林海峰也是兩枚腰,有耐力,下完六盤三比三,打平以後第七盤獲勝。」「這盤棋是關鍵的一盤,如果名人這一盤輸掉,後面天元、王座可能都會受到影響。」
而王座跟天元也同時進行,張栩的賽程很辛苦,但是前面拿下名人激勵了張栩的士氣,一口氣又多得兩個頭銜,但是張栩依舊很謙虛,「怎麼說呢,運氣也滿好的,很多棋都是在劣勢下逆轉,感覺今年是自己運氣很好的一年。」
張栩近五年是日本棋院最頂尖的棋士,累積不少大比賽的經驗後不斷成長,他把自己的進步歸功於太座小林泉美的幫忙。「我的妻子也是女流棋士,她很瞭解一個棋士的生活,在我賽程繁忙時,很多事情都要處理,她在背後出了很多力,讓我可以集中在棋上。這一年的成績,不是我一個人可以做得到的。」
張栩說日本棋院的棋士生活很單純,除了下棋、打譜以外,張栩也會陪陪小女兒張心澄,或者打羽毛球健身,不過今年下半年實在太忙,所以比賽以外的時間都拿來休息。「生活不斷地在變化,但一點一點的走入安定的步調,太太把孩子帶得很好,家庭環境對我精神紓解也有很大的幫助,有空也經常跟孩子玩在一起。」
張栩的父親張遠錫說,張栩十歲就迷上圍棋,中間也曾經遇到挫折想要放棄,但是林海峰一直鼓勵他。「張栩對勝負的遊戲很熱衷,很小的時候家裏就玩撲克牌競賽,加上棋的輸贏,他算是小的時候就把自己調整到很在乎。會迷上圍棋,最大的動力就是你要贏多輸少。」也因為下棋,張栩培養出專注跟耐性。「他從小對圍棋就是這樣的態度,所以我們也滿鼓勵他走讓圍棋的路,其實他小學功課非常好,選擇之下,我們也希望他朝著自己愛的東西去走,不知道他現在有沒有後悔就是了!」
張栩則說自己很幸運可以把下棋當成職業,「圍棋跟其他的遊戲不一樣,有內涵,有深度。作一個棋手,你可以花一生的心思精力全部投入下去,你也找不到答案,等於像是藝術的境界,可以不斷的追求。」張栩認為,人在自己喜歡的興趣可以作為行業,樂於其中,用一生都不斷的追求,是很難得的事。「能夠得到頭銜是很高興的事,但除了拿頭銜以外,最重要的還是自己實力的提昇,境界提昇以後,我相信可以在棋盤上看到更遠的世界,下出來的棋譜也更有價值。」張栩也說,能拿圍棋當職業的人畢竟是少數,但就算只當成興趣,不但能夠提昇各方面的能力,人生也會更多采多姿。
張遠錫補充,圍棋比賽裡即使兩個人的棋力差距很大,但是經由讓子貼還點數的設計,起跑點還是一樣的。不同年齡、不同國籍、語言不通的人,不同棋力,都可以在棋盤上一決雌雄。而且起步很公平。「張栩小的時候就說,圍棋比賽看起來運氣成份最小。他十幾歲拿到日本職業段位以後回國,女兒也從美國回來,我們一家四口難得在台灣聚會,外面活動一天完回家,爸爸就提議四個人難得,打一場麻將,他們小的時候就會。張栩就提出異議,他說,運氣成份這麼大的遊戲,有什麼好玩?爸爸很同意,你認為這個不好玩,那我們坐下來,爸爸跟你們聊一聊。張栩想一想,他說我們還是打麻將好了。大概是老爸訓話太多!」
張遠錫跟張栩一個人在台灣,一個人在日本,既是父子也是朋友,雖然張遠錫的棋力不能跟張栩相比,但他給張栩的教育理念跟開朗的人生態度,卻是張栩在海外發展最穩定的後盾。



裁判宣布黑子中押勝,原本的肅殺氣氛頓時化消,旅日圍棋選手張栩露出笑容。張栩以三勝兩負擊敗高尾紳路,奪下十段頭銜,還改寫日本職業圍棋史,在七大頭銜中同時擁有五項,創下空前紀錄。
經過兩度挑戰,張栩總算抱得冠軍杯。張栩原已擁有名人、天元、王座與碁聖四個頭銜,十六日又錦上添花奪下十段;這是自昭和五十二年(一九七七年)日本職業棋壇創立七大頭銜以來,首度出現五冠王。若再加上張栩得過本因坊頭銜,則七大頭銜中除棋聖外,張栩全拿過,獨步當今棋壇。
廿九歲的張栩謙虛地說:「多了個頭銜責任更重了,今後如果不在世界賽中嶄露頭角,好像對不起眾多棋迷。」張栩說這話,是因為數天前在富士通杯世界大賽第二輪敗給南韓選手李世乭,讓他懊惱不已。
十四歲到日本學棋時,張栩就多次參加在高尾紳路處的研究會,這次在十段賽對決,兩人英雄惜英雄。回憶起以前一起研究圍棋的日子,張栩說,真的非常快樂,下棋的內容也非常豐富。
張栩比賽時慣穿黑色系服裝,成了註冊商標。張栩平常神貌溫煦,一坐到棋盤前,卻好似老虎用銳利眼神注視獵物,攻城掠地毫不留情。
在七大頭銜比賽中,四項是一日制,三項是兩日制,一日制的三到四小時廝殺,似乎比較合張栩胃口。唯一未拿過的棋聖頭銜因採兩日制,張栩至今連挑戰都還無緣,要完成獨霸七大冠的偉業,還得更加努力。
張栩瘦而白,棋迷擔心他受不了棋賽的煎熬。通常,決戰之日張栩不吃早餐,中午也只吃一杯熱烏龍麵,以及一些輕食與水果。
日本正是花粉症季節,張栩也有些受到感染,出入都帶著口罩。從東京出家門時,妻子小林泉美帶著三歲女兒心澄送到門口,已經會說話的心澄叮嚀爸爸:「要好好下一盤好棋喔!」這句話成了支持張栩奪冠的最大精神支柱。
【2009/04/17 聯合報】@ http://udn.com/

張遠錫 遊戲啟蒙張栩

張遠錫 遊戲啟蒙張栩
教出日本棋壇第一人 【民生報95年4月18日記者林英/專題報導 】
現今日本棋壇第一人的旅日棋士張栩,到日本棋院深造時,拜林海峰國手為老師,義父是前清大校長沈君山,另一位乾爸爸是中環集團董事長翁明顯,但他能在赴日十年之後的短短時間嶄露頭角,23歲榮獲本因坊頭銜,得歸功於父親張遠錫在他幼年時正確的啟蒙了。
在遊戲中培養基本功張遠錫學美術,對於孩童教育向來重視啟發與引導。他說,張栩小時候與大三歲的姊姊張葳是最好的玩伴,他利用遊戲與孩子互動,包括撲克牌、圍棋子、銅板,培養孩子的記憶力、耐力、計算力,甚至講故事給姊弟倆聽,然後鼓勵他們發表故事。
這些遊戲,雖然不是教張栩下圍棋,無形之中,也等於養成張栩圍棋的基本功。他舉例,張栩兩歲半,他即翻撲克牌然後再蓋上以訓練孩子的記憶力,先是一兩張,逐漸加多,兩年之後,張栩四歲半,竟能記15張撲克牌,他當時未放在心上,後來張栩上小學,老師說過的課,張栩記得一清二楚,他才知幼兒的記憶力訓練,已培養出張栩過目不忘的能力。
驚人的自我學習能力待兒子年紀更大一些,張遠錫教下圍棋,沒有多久,棋力不高的張遠錫已無法再教了,那時住在汐止,聽聞台北市光復南路的應昌期圍棋教育基金會有專門教小朋友的學棋班,就帶兒子去學棋;張栩每個月進一組,棋力進步飛快,引起基金會董事長應昌期及秘書長姚祥義矚目,當時以為張栩只喜歡下棋,後來才知,孩子幼年期受到的各方面訓練,還包括記憶力、專注力,意志力等。
張栩七歲升上業餘初段,破了那時台灣最年輕的段位紀錄。張栩的自我學習能力讓張遠錫更感訝異。他說,張栩讀汐止北港國小時,每次放學等公車的20分鐘裡,總會在教室中趕完大半的作業;這樣自動自發的習性,在接觸圍棋之後,不斷充分自修,甚至在以後長期學棋的進度中,一直未曾間歇自力的訓練課程,正是張栩能在短時間內,於眾多群雄中崛起的主因。
張遠錫說,近些年來,父子倆時常透過電話聊天,他發現張栩結婚前後的心境變化是正面的,例如,在進入日本三大賽循環圈之前,張栩與當時棋聖山下敬吾的一個對局中,見識到對方眼中含淚,硬是扭轉乾坤的強大奮戰精神,因而感受到巨大的震撼;那時張栩就體會到,下棋必須拚命。
徹悟刻苦與堅毅精髓之後,張栩因與小林泉美交往,或許因為泉美生長在圍棋世家,深深了解棋士對勝負的感受,張栩內心即時徹悟刻苦與堅毅的精髓,棋力又上一層。果然,隔年爭得本因坊賽的挑戰權,多項棋戰名次大幅躍進。
張遠錫說,張栩近年的棋賽都進到最後階段的本戰中,同時頻頻參加國際棋戰,不斷面臨赫赫有名的強硬對手。長期持續嚴酷的激戰,同時必須長途勞苦奔波,張栩卻擁有圓滿安定的家庭為後盾,感情生活充實得人人稱羨。他體驗到圍棋活動的關懷與傳承內涵,同時懂得熱愛所擁有的事物,並執著地追求理想。張遠錫欣慰地說,從小對孩子的教育,讓張栩能夠面對各種挑戰,棋賽優勝與否在於其次,孩子獨立與堅毅的性格,應是他給孩子最大的禮物吧!

2009年5月16日 星期六

婆媳問題

最近和朋友討論了婆媳問題
很多婆媳問題的產生,其實"老公"的角色佔很重要的因素
如果老公做的好,不但不會有婆媳問題,反而能夠讓老婆更受寵愛喔!
婆婆通常都疼兒子,這是千年不變的道理,縱使現在已經接近男女平等 但是媽媽愛兒子的心是不會改變的,所以當她的兒子身邊多了一個女人 沒"比較"沒感覺 當兒子交了女友,娶了老婆,當媽媽的就會想: 兒子"比較"聽老婆的話 兒子"比較"常跟老婆在一起 兒子"比較"常跟老婆說話 兒子對老婆"比較"好 本來嘛,女人就是比較小心眼~無論是小姐還是升級到了媽媽角色 愛計較的心還是不會變的~ 在婆媳關係上,我很慶幸,老公幫了我很大忙~聽我娓娓道來... 我老公是么子,婆婆高齡得子,對兒子一定百般疼愛 但是對我而言,婆婆的年齡足以當我阿嬤了~我從小生長在只有爸媽&弟弟的家庭 根本沒有和老人家相處過~對我而言~這就是一門障礙@@ 知道這點障礙~在交往過程中,就很少去男友家,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 到結婚前,老實說,我對婆家一點都不熟,個性問題,即使想做點好媳婦的事情也都不太會講話(尤其是台語),更別說做家事了~ 所以在結婚前,我非常非常的害怕和驚恐,怕自己會成為八點檔受欺負媳婦角色 但是結婚後這半年來,發現我真的想太多了~因為婆媳問題,只要老公肯用點心就能和樂融融~相敬如賓 以下是我們自己的"活生生"小撇步~ 當然並不一定適用大家~因為每個人家庭狀況不同~ 參考看看囉 在還在交往之中,老公就一直不段的"催眠"婆婆和大哥大嫂,我是多麼的替他著想,讓他可以在工作上無後顧之憂的衝...等~對於我的事情,只有"誇讚",不能"批評"。 雖然好事大家忘的快,但是壞事永記銘心,所以老公無論如何都不會向婆家抱怨我。 這需要長時間~一點一點的灌溉~要讓婆婆知道這媳婦多為他兒子著想。 PS.不要奢望婆婆一開始就把你當女兒,就像妳很難把她當妳媽媽一樣 所有"好事",都是我做的。例如:婆婆生日,老公會打電話回去,跟婆婆說:「莎莎一直提醒我今天是妳生日,她不好意思跟你說,怕我忘記,要我打電話來祝妳生日快樂。」 例如:過年過節總有公司或某原因拿到的禮盒,就算不是我的,老公拿回家也會說:「這是莎莎特別買來孝敬你的。」 例如:大哥大嫂小孩考試,當天他打電話回去:「莎莎提醒我今天是你考試,考的怎麼樣阿?她很關心喔!!」 例如:上次清明節買拖鞋~拿回婆家也是大肆的告知我是多麼用心為她們挑的... 例如:母親節,我說想去淡水買餅吃,老公確認我也同意一起去後,就跟婆婆說:「莎莎說今天母親節要帶你出去走走...」 例如:上次帶婆婆去日本,用老公的獎金~他還是跟婆婆說:「這是莎莎省吃儉用要帶妳出國,錢都是她出的」 這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當這些事情做成習慣,當媳婦可以當的很開心
善意的謊言 我若和老公2人出國,絕對不會讓婆家知道,或者用出差名義。 出國去玩雖然不是壞事,但是老人家會認為"奢侈"或者"浪費" 與其讓她心裡不是滋味,不如不說~但若時間過長怕起疑,就用出國出差來掩飾 "去玩帶禮物回來","和出差帶禮物回來",婆婆收到的感覺絕對不一樣!
盡量不提2人出去玩的事情 因為婆婆傳統,認為任何時間家裡都一定要有人看家,有時和朋友有約,或者和老公去約會,都一定會說去工作,或者去上課~ 我曾經不太高興,認為『為何要說謊?為何不能光明正大去玩,去約會?你媽都不會覺得很奇怪?為何你都不用跟我約會?』 不過,還真的很奇怪,婆婆真的就不會這樣想~ 雖然說了實話是不會怎麼樣,但是不說,有時候反而比較自在 現在這樣久了,婆婆"真的"會催我們出去走走~是一件好事呢
永遠都很窮,永遠都沒有年終沒有加薪 沒有期望就沒有失望,所以每年給婆婆錢的時候,她反而會擔心我們自己夠不夠,如果一直大肆宣揚自己事業多成功,那家人就不會那麼珍惜賺錢的辛苦。 老公每次都會跟婆婆說:「都是莎莎幫我存錢,不然我根本沒有積蓄...」 本來就是,兒子多會花錢老媽頂多唸唸,但是媳婦很會花錢,就是大逆不道! 尤其花到兒子錢,更該死!所以無論如何都要營造出:媳婦很省會理財。 每次我只要剛好有穿到便宜衣服到婆家,老公就會說:「媽你看,莎莎很厲害這件衣服才100元喔!!」 婆婆不疼妳才怪~
夫妻總有小吵架,但是無論多嚴重的吵架,老公都不能跟婆家抱怨老婆的不是,媳婦在婆家還是少說多做~不會做就"電電"看,維持乖乖形象就對了。
有什麼不滿的事情,讓老公說,不要自己說~ 例如:婆家一直都不滿意我們宴客場地~我ㄧ度也差點要放棄~但是老公知道我很喜歡,所以一直堅持:「莎莎也勸我不要辦在這裡,但是我就是喜歡~」老公絕對不能說:「沒辦法,老婆要阿!」目的是同樣"結果"。只是過程修飾一下,就會離想要的結果更接近
兒子再壞,還是自己的兒子。媳婦再好,也不是自己的女兒。 所以,如果要家庭合諧,兒子在家裡不妨犧牲一下自己的形象,多美化老婆~讓2個女人能夠和平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