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30日 星期一

失敗有獎

失敗有獎
這些天,兒子怪怪的,蜘蛛似地整日粘在網上。我暗自納悶:「他在聊天,玩線上遊戲,還是看影片?」下線之後,他也是若有所思,跟他說話心不在焉,宛如走火入魔。這些年來,我們彼此信任相處的默契,我在等待,他親口告訴我緣由。

他沒有辜負我,謎底終被揭開,他見我經常發表文章,便下定決心,要與老媽比高低。於是,將自己的作文,貼在一家兒童刊物的約稿網裏。一次、兩次,不停地失敗,可是他不服,得到了編輯的指導後,又繼續衝刺。終於有一篇被留用,編輯說,文筆精彩,相當看好。

他說:「表現得那麼神秘,只是想給你一個驚喜。」收到這份驚喜的,卻不只我一個。到底是孩子,藏不住心事,幾乎要昭告全天下,親朋好友、老師同學,無人不知。班導師允諾,一看到雜誌,就給他頒發「創作之星」獎。

可是,雜誌卻遲遲不來,兒子日日巴望著,郵差一來,他總最先迎上去,然後落寞地走開。忽然有一天,他把自己關在屋子裏,很久才出來。他告訴我,編輯在網上留言,那篇文章始終沒過終審。他默默地吃飯,寫作業,洗漱。

我抱著一盒漫畫書,敲開他的門。這個禮物,是他夢寐以求的,他卻倔強地扭過頭去不接。我說:「這是獎品,是失敗獎。」他驚訝地睜大眼睛,薄薄的單眼皮澀澀地重疊著,很顯然他哭過。我誠懇地說:「我要獎勵你,你勇敢地向媽媽挑戰,又勤奮地練習寫作,作文取得那麼大的進步,兒子,我真的為你驕傲。」他抬起頭,頓時眉宇舒展開來。

第二天放學,他開心極了,說大家都羡慕他有這麼酷的媽媽,居然給孩子發失敗獎。而那個失敗在孩子們眼裏,竟然也變得光彩奪目了。我做飯,兒子翻看著桌上的《讀者》,裏面轉載了我的《親人節快樂》一文。
兒子發現雜誌設了一個<最受讀者歡迎的文章獎>,可以透過發訊投票。他一下振奮起來,預備在親朋好友間拉票,我忐忑不安地說:「兒子,這不好吧,如此興師動眾,萬一失敗了,媽媽該多不好意思啊!」他笑了:「媽媽,別怕失敗,失敗了,我也給你發獎!」我暗自慚愧,我們這些大人指導起孩子來,個個都很權威,一旦遇到同樣的事,最缺乏勇氣的往往是我們自己。

新一期《讀者》上市了,兒子拉著我,急急地去看獲獎名單,看一遍,沒有我,再看一遍,仍然沒有。他呆住了,半晌才說:「媽媽,我們又失敗了。」聽到這個脫口而出的「我們」,我心裏微微一暖,仿佛有早春的陽光,灑落心底,原來,有愛的人在旁邊,連失敗都有甜蜜的滋味。

第二天,我剛起床,兒子就高喊著口令進房來。他昂首挺胸、踢正步敬禮,然後,舉起一個紙筒,開始發表莊嚴的頒獎演說。可是,剛開頭就忘了詞,他滿臉尷尬,乾脆直接把獎品塞給我。那是一個金色的小球,用手指一捏,就有嬰兒此起彼落地嬌憨、無邪笑聲,極富感染力,我們倆爭著去捏,刹那間笑聲滿屋。

兒子的生活,竟漸漸變得精彩紛呈,隔些時候就有最新消息播報──數學測驗成績不佳、口語比賽獲獎、乒乓球賽慘遭淘汰、競選音樂課代表大獲全勝……勝了,由學校發獎,輸了,由媽媽發獎。他愈戰愈勇,仿佛每一次挑戰,都有無窮樂趣。他的班導師對我感嘆,你兒子變得好勇敢,愈來愈讓人刮目相看。

早餐桌上,我問道:「連班導師都刮目相看了,是你改寫了金氏記錄,還是改變了全球氣候?」他說:「我給老師發了一個失敗獎。」失敗獎都給到老師去了,原來是這個舉動引人側目與驚嘆,我不禁戲謔著說:「如果下次你要給外星人發失敗獎的話,一定要邀請我去做觀禮嘉賓喔。」

沒多久,我接到一個遠從珠海打來的電話。對方說,他去年學校剛畢業,曾在兒子的班裏試敎。某天早上由於扁桃體發炎、高燒,再加上緊張,課上得一團糟,實在撐不下去,他狼狽得想逃。他在學生們面前告解:「這節課太失敗了,我知道自己不會被錄用,我們提前下課吧。」說著,年輕的淚,就那麼當眾落下。

忽然,我的兒子舉起了手,對新老師說:「我們家有個失敗獎,無論誰失敗了,都可以領獎。因為每次失敗,都是一次獎勵,收集很多的失敗,就可以換到一個成功。」新老師頓時傻了。

兒子給新老師的獎品,是首流行歌,歌名是──《我的麥克風》。先是他一個人唱:「是誰搶走了我的麥克風,沒關係,我還有我的喉嚨,是誰看扁了我沒有觀眾,我自己,第一個被感動。」後來,孩子們漸漸都站起來,跟他一起唱:「有誰成功沒下過苦功,有誰出生就拿著麥克風?」

歌聲越來越響亮,連評委老師都不禁動容。而那位失敗者,在向孩子們鞠躬時,已是淚流滿面。他說,他得到了世上最好的獎品,他發誓,一定要成為最好的老師。臨走時,他記下了兒子的電話號碼。「現在,我是三年級的班導師,我在班裏設了一個失敗獎,所有的孩子都相信,每次失敗都是一次獎勵,收集很多的失敗,就可以換到一個成功。」

門鈴響了,郵差送信進來,是給我的一本雜誌和一張淺綠色的匯款單,附註欄寫著──「最受讀者歡迎文章獎」,我急忙翻開書,我竟然是第一名,原來,獲獎名單要隔兩期才會公佈。「我們都成功啦!」兒子用他的鼻尖,緊緊抵住我的額頭。
歲月綿長,成功、失敗我們都該好好地享受,只要有顆勇敢的心,無論遇見的是什麼,都是生命一場又一場的豐厚的恩賜。即使失敗也沒關係。
許多孩子有遇上一點挫折就垂頭喪氣的通病,對於這樣的孩子,不論如何鼓勵或斥責,都不太能夠發揮效果。要使孩子擺脫消極內向的個性,必須先教導他們「失敗的價值」。父母可以跟孩子分享自身的挫敗經驗,告訴他們自己從中學習到的事情,促使孩子效法父母,慢慢不再畏懼挫折。

曾經 幸福

所謂的曾經,就是幸福~
很感人 中午,我站在學校大門口當交通導護,幫助一年級的小朋友放學。 卓新勇的母親,悄手悄腳提著一個便當在校門口。 被我一喊,她露出不好意思的表情。 「老師啊!...」 「哎呀!我不是跟妳講了嗎?學校不喜歡 家長替孩子送便當。 如果每個媽媽都像妳這樣,學校大門就擠滿了人,那樣,我們怎麼放學呢?」 「我知道!我知道!」 哼!知道了還送,簡直是明知故犯。 「妳不會讓他自己帶便當嗎!」 「我知道!我知道!」 這些話,不曉得說了幾次。 每次一到中午,送便當的 家長和放學的一年級小朋友, 常常相撞在一起,造成相當的困擾。   卓新勇是一位沈默寡言,乖巧內向的孩子。 有次上課,他竟然打瞌睡,我很訝異,把他叫起來。 「怎麼了?」他一臉迷惘站起來,不回答。 第二天上課,也是這樣,我實在受不了,狠狠地把他叫過來。 「你到底怎麼了?」 我已經氣得半死,口氣已經控制不住。 突然,他垂頭淌下淚水。我暗自一驚。 「說呀!到底為什麼上課要打瞌睡呢?」 我媽媽住院了!昨天一直在醫院陪她。」 我一聽愣住了,頓時,心中的怒氣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無限慚愧, 「她為什麼住院呢?」 「是肺癌!」我一聽,心都涼到腳底。 心中想到身體贏弱的卓新勇。 如果,不幸那天來臨,他將如何繼續往後漫長的歲月呢? 想到這兒,不禁鼻酸。吃飯時,妻子在餵兒子吃飯, 我不禁想起,以前卓新勇的母親偷偷摸摸替他送便當。   第二天下班後,我騎著機車到醫院探望他母親。 幾個禮拜沒見,卓新勇的母親瘦得不成人形,蒼白的臉, 光禿的頭,簡直不敢相信就是她。 她看到我,顯得很驚訝,努力想站起來,但是,一咳嗽,整個人歪了一邊。 「不要站起來!不要站起來!」 「老師!謝﹍﹍謝謝你!」她吃力喊著,眼眶消出淚水。 在醫院的走廊,卓新勇的父親對我說: 「只剩下兩個月了!嗚!我﹍真的不知要怎麼辦?」他老淚縱橫。   回到學校,報告校長。 「他爸爸已經六十多歲了,現在母親又將離開人間, 是不是我們可以發動全校募款。 不管多少,都可以幫助他。」校長爽快答應。 經過幾天募款活動,我們總算募到五萬二千一百二十元。 把錢送到醫院時,卓新勇的母親已經在昏迷中。 「我們準備今天送他回 家!」卓新勇的父親,臉形憔悴得發白。 我一聽,心頭抽搐一陣。 「老師!能不能幫個忙?」 「請說!我能夠做到的,我一定答應。」 「他前幾天,一直拉著卓新勇的手,喊著:媽媽不能再替你送便當了! 我想,請老師再讓她送最後一次便當,只有送便當時, 他才真正感受到一位為人母親的榮耀。」 聽到這兒,我百感交集地點點頭。   中午,一輛救護車呼拉拉開到學校大門口。 卓親勇的父親和一名醫護人員,推著擔架上的人。 我淚水盈眶,站在旁邊,伴當交 通導護老師。 「到了!到了!」卓新勇的父親買了一個便當, 躺在擔架上的卓新勇的母親,伸出瘦細蒼白的手提著便當, 在旁邊人員推送下,慢慢靠近大門口的鐵門。 在鐵門的另一邊,卓新勇伸出右手,接過母親的便當。 「媽!」卓新勇嚎啕大哭。 這時,我清楚見到她母親瘦削的臉頰,抽搐了一下,彷彿想說話, 但是,又說不出來。 「媽!我不要!我不要妳走!」卓新勇呼天搶地叫著。 我的淚水,再也控制不住,嘩嘩而落。 我暗恨自己,以前是多麼殘忍!   隔天,卓新勇的母親就去世了。 卓新勇的母親出殯後。 一天, 卓新勇的父親來到我辦公室,遞給我一包牛皮紙。 老師!這是你和學生們幫助我的錢,我認為還有更多的學生, 需要這筆錢,所以,還給你們。謝謝你熱心幫忙。」 說完,錢一放,就掉頭離去。 這筆錢彷彿生熱似的,直燙著我心坎。 我天天找卓新勇聊天話 家常。深怕他經不起喪母的打擊。 「老師!你放心!我很好!你不要一直替我擔心!」 卓新勇對我說「我很早就知道,我母親就要死了, 我也不是不想聽你話,叫媽媽不要送便當。 因為,一天當中,只有中午,我才能吃到我媽媽煮的飯。」 我心頭一凜,「為什麼呢?」 她很虛弱, 家裡都是爸爸在煮飯。 只有中午爸爸不在,她才能偷偷背著爸爸煮飯。 是她堅持要送便當的。」說完,卓新勇淌出淚水。   很感人吧!我看到一半就忍不住眼淚就掉下來了! 各位~趁著父母建在的時候,好好的孝順他們喔! 不然.... ....將來後悔也就來不及了! 一直以為幸福在遠方,在可以追逐的未來。 我的雙眼保持著眺望,我的雙耳仔細聆聽,唯恐疏忽錯過。 後來才發現---那些握過的手,唱過的歌,流過的淚,愛過的人 ...... 所謂的曾經,就是幸福
如果您收到別人分享給您的好文章,不要吝嗇,您也可以繼續分享給好友,請別忘我這一份喔。 當我們用心對人時,有心人將以熱情回報妳,希望我們都是用心的人,也是有心的人

2009年3月26日 星期四

熱情才是帶領孩子前進最好的力量

侯文詠熱情才是帶領孩子前進最好的力量

侯文詠的孩子,有一次考試考壞了,那次是全班都考差了,
同學都很擔心,不知道該如何向父母大人們交代。
這時,侯文詠的孩子說:「我爸一定會說,我很高興你今天失敗了。」
同學疑惑的問:「怎麼會這樣?」
侯文詠的孩子回答:「我爸就是怪ㄎㄚ啊!」
我想,當時侯文詠的孩子在回答這句話時,嘴角和眉梢一定都是上揚的。
其實,著名作家和麻醉科副教授侯文詠說,
他對孩子並不是沒有期待,並不是不會焦慮或不會生氣。
只是,他相信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表現良好、受到讚賞。
因此,考試沒考好時,孩子一定已經很難過了,
這時,做父母的除了安慰他之外,實在不需要再做什麼。
不過,侯文詠也不是一開始就能這麼看得開、放得下。
他記得,第一次發現孩子說謊時,又焦急又生氣。
但他的母親只是淡淡的告訴他:「你小時候也騙過人哪!」
於是,他想起自己一路長大,父母教養他的情景。
他們從不張牙舞爪,嚴聲厲色。他們只是一直站在他身後,支持他、信任他。
有一次,孩子學校校車停開。
侯文詠想,從學校走到家裡不過十幾分?
自己還用車接送他來去多次,他應該認得路,
於是要孩子放學後自己走路回家。沒想到,一個多鐘頭過去了,孩子還沒到家。
侯文詠急忙出門尋找,發現他走錯路了。
侯文詠這才恍然大悟:「平時你帶他走的路都不算,他從沒有真正會過!」
於是,侯文詠開車載孩子回到學校,讓孩子帶領自己,走一遍他認為正確的路線。
每到一個岔路,侯文詠就請孩子談談他決定直走或左右轉的原因。
最後,侯文詠再帶他走一遍自己覺得最近的路線。
在這段旅程中,沒有打罵嘲諷,只有窩心的分享和探險的樂趣。
侯文詠也清楚記得,他曾經為了培養兩個孩子的閱讀興趣,
以及增長他們的知識,要求他們看歷史書。
沒想到,孩子反而不喜歡看書了。
侯文詠發現情形不對,及時放手,讓孩子選擇自己愛看的書,包括漫畫。
結果,現在就讀國二的大兒子從《哈利波特》開始,
已經會自動去找文字的書籍來閱讀。
五年級的二兒子為了看《向達倫大冒險》,連英文版也願意一邊查字典一邊看。
點點滴滴的累積,讓侯文詠深刻體會到,
人的成長沒有捷徑。任何技能或行為規範都要經過不斷的摸索和重複的練習。 在這過程中,打罵、命令或要求,或許看起來有效,但都是表面、騙人的。 「熱 情才是帶領孩子前進最好的力量。」 侯文詠說:「孩子天生就好奇、 有熱情。父母 根本不必急著站在前面指路, 反而應該跟在後面觀察, 看到孩子熱情湧現,及時提 供機會和幫助就可以了!」 「東西的成熟有一定的時間和過程,必須耐心陪伴、等待。 帶孩子絕對不能講效率,要用『沒有效率的方式』,孩子才能紮實的長大!」

2009年3月25日 星期三

哈佛大學最受歡迎的一堂課

哈佛大學今年最受歡迎的一堂課 猜猜看,哈佛大學今年最受歡迎的是那一堂課?答對了嗎?最夯的選修課是「幸福課」,聽課人數超過了王牌課《經濟學導論》。而教這門課的是一位名不見經傳的年輕講師,名叫泰勒‧本-沙哈爾。 泰勒‧本-沙哈爾自稱是一個害羞、內向的人。「在哈佛,我第一次教授積極心理學課時,只有8個學生報名,其中,還有2人中途退課。第二次,我有近400名學生。到了第三次,當學生數目達到850人時,上課更多的是讓我感到緊張和不安。特別是當學生的家長、爺爺奶奶和那些媒體的朋友們,開始出現在我課堂上的時侯。」我們來到這個世上,到底追求什麼才是最重要的?他堅定地認為: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標準,是所有目標的最終目標。「人們衡量商業成就時,標準是錢。用錢去評估資產和債務、利潤和虧損,所有與錢無關的都不會被考慮進去,金錢是最高的財富。但是我認為,人生與商業一樣,也有盈利和虧損。」「具體地說,在看待自己的生命時,可以把負面情緒當作支出,把正面情緒當作收入。當正面情緒多於負面情緒時,我們在幸福這一『至高財富』上就盈利了。」
所以幸福,應該是快樂與意義的結合! 一個幸福的人,必須有一個明確的、可以帶來快樂和意義的目標,然後努力地去追求。真正快樂的人,會在自己覺得有意義的生活方式裡,享受它的點點滴滴。」本-沙哈爾希望他的學生,學會接受自己,不要忽略自己所擁有的獨特性;要擺脫「完美主義」,要「學會失敗」。
本-沙哈爾還為學生簡化出10條小貼紙:
1:遵從你內心的熱情。選擇對你有意義並且能讓你快樂的課,不要只是為了輕鬆地拿一個A而選課,或選你朋友上的課,或是別人認為你應該上的課。
2:多和朋友們在一起。不要被日常工作纏身,親密的人際關係,是你幸福感的信號,最有可能為你帶來幸福。
3:學會失敗。成功沒有捷徑,歷史上有成就的人,總是敢於行動,也會經常失敗。不要讓對失敗的恐懼,絆住你嘗試新事物的腳步。
4:接受自己全然為人。失望、煩亂、悲傷是人性的一部分。接納這些,並把它們當成自然之事,允許自己偶爾的失落和傷感。然後問問自己,能做些什麼來讓自己感覺好過一點。
5:簡化生活。更多並不總代表更好,好事多了,不一定有利。你選了太多的課嗎?參加了太多的活動嗎?應求精而不在多。
6:有規律地鍛煉。體育運動是你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每週只要3次,每次只要30分鐘,就能大大改善你的身心健康。
7:睡眠。雖然有時「熬通宵」是不可避免的,但每天7到9小時的睡眠是一筆非常棒的投資。這樣,在醒著的時候,你會更有效率、更有創造力,也會更開心。
8.慷慨。現在,你的錢包裡可能沒有太多錢,你也沒有太多時間。但這並不意味著你無法助人。 「給予」和「接受」是一件事的兩個面。當我們幫助別人時,我們也在幫助自己;當我們幫助自己時,也是在間接地幫助他人。
9:勇敢。勇氣並不是不恐懼,而是心懷恐懼,仍依然向前。
10:表達感激。生活中,不要把你的家人、朋友、健康、教育等這一切當成理所當然的。它們都是你回味無窮的禮物。記錄他人的點滴恩惠,始終保持感恩之心。每天或至少每週一次,請你把它們記下來。

親子海外長宿

親子海外長宿 快樂出走本篇文章摘自:Smart智富月刊.第 122 期 / 樂活人生 / 作者:林靜君一股新潮流正在成形!愈來愈多家長捨得放下工作,親力陪孩子當地球公民,到海外長住,探索台灣以外的世界。在孩子的成長階段,建立緊密的親子關係,一種金錢也換不來的無價之寶,正如一家四口到紐西蘭長住一年的主播岑永康所言:「能24小時全家玩在一起,真是太爽了!」在暢銷書《投資大師羅傑斯給寶貝女兒的12封信》中,羅傑斯非常鼓勵女兒走出去看世界,他說:「不要只是做個觀光客—你要到不同人居住的環境,親眼見識他們怎麼生活,過跟他們一樣的日子。從地平線開始,往上看這個世界。」
羅傑斯的話引起不少迴響,對某些人而言,羅傑斯說的正是他們的心聲,因為他們已經帶著孩子長宿在地球各處,深入認識這個世界。
各項報告顯示,台灣學子的國際化程度排名落後,然而,愈來愈多人主動突破環境的禁錮,親力陪孩子當地球公民,逐漸形成海外親子長宿風氣。
換個居地,視野更廣
TVBS主播岑永康、張珮珊夫婦冒著回台後,主播職務可能被取代的風險,帶著一對子女遠赴紐西蘭,在南半球度過人生中豪華的一年長假;今年,筆者和5歲女兒,剛好就和岑永康一家,在同期間、同一個城市遊學半年,進行「洗腦」工程;而文字工作者洪閔慧和她的兩位姊妹,各帶一個寶貝,一起到泰國峇里島烏布山裡過生活,每天跟著也是畫家的民宿主人學作畫。

岑永康跟兒子Ethan在紐西蘭北島雪山滑雪,樂瘋了。
談起親子長宿,作家丘引算是台灣的先行者,10多年前,兒女還在念小學時,就帶著他們全球「住透透」,女兒11歲時隻身到南非上了2個月的小學,12歲到南美洲的祕魯當了一年的交換學生,如今已是在美國進修的高中女生。
當年丘引的行徑被視為特立獨行,她很難想像,作家簡媜記錄5年級兒子赴美國遊學的著作《老師的十二樣見面禮》在去年出版後,很快就賣逾20多萬本,反映出台灣家長對親子長宿的想望是何等強烈。

2009年3月24日 星期二

沒有成績單的第一名

「沒有成績單的第一名」>> 這個是這期商業周刊的封面---「沒有成績單的第一名」> 看完後覺得,台灣有很多地方該學習學習 …>> 丹麥人富裕,人均國民所得三萬四千六百美元(根據 CIA 購買力平價後),全球國家>> 中排名第七。平均月薪合新台幣十八萬元,是台灣的四.七倍,即便送報生都能拿到> 月薪新台幣十幾萬元。這是一個幾乎沒有窮人的國家。> 就是這麼奇怪,天寒地凍、欠缺天然資源的小國,卻創造出全球獨見的富裕快樂國,> 進而被《國家地理雜誌》譽為「世界上近乎完美的國家」。這是所有國家的夢想,丹> 麥做到了。為什麼?我們遠赴千里,探詢丹麥兼顧快樂與競爭力的秘訣。>> 台灣贏它氣候,其他方面卻輸人一大截 …>> 縱使天氣惡劣,丹麥父母卻無懼暴露孩子於戶外。有一個很特殊的街景經常可見,明> 明很冷,父母卻把內載嬰兒的娃娃車,丟在路旁,自己跑進店裡購物或喝咖啡。他們> 不怕小孩冷著,刻意鍛鍊他們的體魄。> 托兒所的老師也會刻意如此,把孩子推車到外面,讓他們在冷天睡午覺。這畫面傳遞> 出此國家的社會狀態:他們不怕小孩被偷、被綁票,因為社會的互信很高、福利佳,> 人們不必爭奪資源。> 丹麥人活在隨心所欲,無所懼的社會。因為「求學無憂、失業無慌、生病無懼」,何> 有煩惱?中國「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的大同世界,竟在遙遠的雪國實> 現。>> 台灣人呢 ?> 連狗沒顧好都會被惡劣的人偷走 …>> 蘇珊娜( Susanne Shih )與寶莎.豪斯克夫( Birthe Halskov )的故事,正是如> 此。> 有一對罹患腦性麻痺雙胞胎女兒的蘇珊娜,生長於台灣,卻選擇當丹麥人。多年前,> 在台灣醫生建議丹麥的福利制度較好的情況下,她離鄉背井移民到北國養孩子。儘管> 當時她與丹麥籍丈夫協議離婚,她還是如此決定。> 到丹麥後,她並不孤單,整個國家的社會福利體系支持她。她的孩子能免費寄放在福> 利機構,而且有三人輪班陪伴,若是要上學,政府還會出資請專人陪讀。他們不讓孩> 子拖垮父母。不僅如此,丹麥政府還出資六成供蘇珊娜買車,付錢讓她學開車、拿駕> 照,保養費、保險費也是政府負擔。>> 台灣呢 ?> 連個健保給付都搞出一堆貪污事件 …>> 為何丹麥人民願意繳交高額稅款?為何高所得者,不想盡辦法逃稅、避稅?> 哥本哈根機場執行長尼爾斯,聽到我們的問題後哈哈大笑,他說:「繳稅是一種社會> 責任。我也算是一個很有錢的人,但我願意繳稅,因為我不想在路上看到窮人。」> 議員彥斯說自己每賺一百元,有六十元要繳稅,但他說:「這不是財富問題,是立場> 問題。有能力的人,就應該幫助能力較差的人。」這是我們在丹麥採訪時,普遍聽到> 的聲音,幾乎沒聽到有人抱怨高稅率>> 台灣呢 ?> 有錢人逃稅避稅,窮人卻一堆稅 …>> 丹麥人為什麼快樂?也許答案之一,在童年教育。> 想像你是一位丹麥家長,學期末你會收到孩子怎麼樣的成績單?> 答案是:你會收到一份沒有「成績」的成績單。這是《商業周刊》採訪團隊,實地走> 訪丹麥小學的一項有趣發現。> 丹麥的孩子交給父母的是一份「四格成績單」,上面沒有國語、數學、社會、自然的> 分數,也沒有老師的評語,更沒有排名。事實上,這份成績單是由孩子自己或寫、或> 畫完成的,上面只有四個格子,分別是「最喜歡的事情」、「最討厭的事情」、「最> 擅長的事情」以及「最希望學習的事情」。>> 台灣呢 ?> 姓名 分數 平均 排名> 然後換來的是一陣毒打,> 部份的人再來就選擇自我放棄 …>> 丹麥人相信不論士農工商,職業無貴賤之分。根據丹麥政府統計,丹麥學生受過義務> 教育後,有五成的繼續升學者選讀職校,副總理本特強調:「每人都有權利得到因材> 施教的教育,不僅是那些有天賦的人。」> 與台灣大不同的是,丹麥的小學與中學,經常安排孩子參觀各種行業,讓他們有機會> 了解職業特性,選擇自己的最愛。>> 台灣呢 ?> 唯有不斷念書獲得高學位才可能被重視 …> 台灣的小學,自願 全都是老師醫生律師,為什麼?> 因為錢多而且常見,又會被肯定 …>> 丹麥能夠做到,背後關鍵是有個廉能政府,得到人民信賴,願意把半數以上所得交由> 政府分配。> 丹麥人非常無法容忍政府官員貪腐或享有特權。舉例而言,二 ○○ 五年五月,丹麥爆>> 發低階移民官收受中國留學生賄賂的醜聞,其中一件賄賂金額約新台幣二十三萬元,> 竟被稱為「丹麥三十年來最大宗的賄賂案」。> 談及對政府貪腐的容忍度,諾和諾德製藥公司( Novo Nordisk )副總裁拉爾斯.拉> 森( Lars Christian Lassen )做了一個掃地出門的手勢說:「如果有弊案,我們零>> 容忍,一定要他下台!」>> 這段真的諷刺啊 …> 當丹麥人看到台灣的貪污案,> 大概會中風吧 …> 人民信賴政府才是社會進步的關鍵…> 唉 …台灣呢 ?>> 一對老夫婦比肩而坐,遙望歡樂的孩子。> 問他們快不快樂?老先生回答:「我們很快樂。」再問他為什麼?他回答:「因為我> 們是丹麥人。」我們詫異:「只因為這樣?」他說:「是的,這樣就已足夠。」>> 答案簡單,卻令人震撼。未來,希望有一天,我們也能說出這樣肯定的答案。>> 想想 …> 你會從你口中說出,因為是台灣人而快樂嗎?

你希望你的孩子將來賺多少錢

陳安儀的筆下人生 · 你希望你的孩子將來賺多少錢? 前兩天收到一封人家轉寄的網路新聞,大致是說,目前台北市月收入五萬元以下的民眾,已淪落至「中低收入」了。
聽到這個消息我大吃一驚!更吃驚的是,妹妹補充說明,這個數字是以「個人」為單位計算,也就是以「總收入」除以「人口數」。如果是以「家庭」計算的話,年收入低於140萬(雙薪家庭兩人都要有月薪六萬元以上)的,在台北市都屬於「後一半」的中低收入家庭。
天!我從來沒想過,包括我在內,我身邊許許多多的朋友,在電視台工作、製作單位工作、銀行工作、貿易公司工作、幼稚園、國小 老師、報社記者、甚至電腦工程師(如果沒有股票可領的話).....都「已經」或「即將」淪為「中低收入」戶了!
這個數字的確令人震驚。不過,先不管數字,單是以實際上的家庭支出,如果你要住在台北市,每個月可以住一間 30坪的房子、薪水足夠負擔孩子的幼稚園與褓姆費、才藝課,再加上水、電、瓦斯、管理費的基本開銷,再養上一部國產車,每個月要加五千塊錢油錢;另外每個月可以帶孩子出遊、住個民宿、看場電影、吃頓大餐,每一年可以出國旅行一趟,閒暇時可以逛逛百貨公司,那麼一個月沒有12萬塊錢以上的收入,的確是辦不到的!
問題是,現在有哪些行業的薪水,一個月有12萬以上的收入呢?
我腦袋轉了很久,我認識的人中,除了可以領股票的電子新貴、機師、律師、醫師、會計師、名補習班 老師、二線以上的藝人、報社主任級以上的職員、以及股市人員、業績呱呱叫的房仲、保險業務人員外,只有替我家裝潢的油漆工、木工,還有以前替我先生找停車位的那個歐吉桑、替我家車子修車的老闆,還有替我化妝的化妝師一個月月入20萬。我實在想不出有哪個單位的鐵飯碗,能給一個月10萬元的薪水。我印象中,現在連 教授、空姐好像也沒這麼高薪。
於是,當我看到昨天有一位網友,在我上一篇「如何為孩子選擇學校」,留話表示念國中時,要為孩子選一所「有讀書風氣」的學校,我忽然心裡又一驚!
我突然想到,讓孩子念了大學、碩士,將來一路順風的讀上去.....,接下來呢?變成一個「中低收入戶」嗎?
這實在是一個令人不知所措的問題。
我爸那個年代,從大陸播遷來台的外省小孩,十有九個家裡都窮,所以,十有九個都很會唸書。因為他們知道,唸書雖然不見得有機會;但不唸書鐵定是沒有機會。因此,我爸雖然窮到沒有鉛筆寫作業,只好每天在學校向同學借鉛筆,趕在放學回家前把功課寫完,但仍然一路以最優異的成績,考上公費留學、完成 博士學業。念到博士,走專業路線,我家雖然不富不貴,倒也不餓不愁。
我那個年代,雖然唸書的人不一定可以賺大錢,不過書念得好,倒也一定有飯吃。因此,我有兩個堂姐是老師,捧著公家飯碗,再怎麼樣也餓不死,薪水還算不錯。
十年風水輪流轉,現在可不一樣了。
少子化生得少,考上師範也不見得有工作;學校不斷升級的結果,念到博士也不見得可以當教授。讀書讀得好,現在可不一定有飯吃。
職場變得越來越險惡,競爭變得越來越激烈。
我看著報導,忍不住想:我的女兒如果書讀得不怎樣,我還要勸她唸書嗎?
今天,遇到一個剛考完基測的孩子,我問她:「妳要念五專還是普通高中?」她也茫茫然的問我:「阿姨,妳說呢?」她說自己不是很愛讀書,不過媽媽希望她考大學。我不敢回答她。因為我身邊有許許多多大學念傳播系、念文學院、念理學院,念經濟系、但是現在找不到工作、或是失業已久的朋友。
有一次,女兒自然課的幾個家長們,私底下聚會聊天。涂淑芳老師說:「未來是一個專業走向的社會。」她的意思是,將來的高收入者,不一定是學歷高者,而是有專業技能者。
比如說:最棒的美容設計師、最頂尖的木匠、最受歡迎的模特兒、修理飛機的機師、汽車黑手、調酒師、鋼琴調音師、運動教練、病理研究員.....等等。
她說,北歐地區都是這樣,收入很高的,可能是一個鐘錶師、一個木匠,或是一個花匠、一個好的裁縫師。外出大家比的是技藝、專業。學歷,並不重要。
當然,唸書,本來就不是為了學歷。我一直認為在學校唸書與將來的就業並不一定是「正」相關。問題是,如果一路念上去,除非唸到博士,否則很多科目都是「通識」,那麼,就業的時候該怎麼辦呢?
我自己是「中文系」畢業的。「中文系」這種科目在大學裡其實跟個通識科目也相差不多,只念到大學畢業,完全沒有所謂的「專業」可言。我之所以還可以混口飯吃,主要是因為我自己練就所謂的「文字」專業,因此可以用以謀生。
不過,我周邊很多的朋友,在面臨行業不景氣時,要換環境就非常困難了。沒有一技之長、沒有靈活的頭腦,是最大的問題。
有一次,我跟張淳淳與一個大陸的台商吃飯。聽淳淳介紹,我們是要去見一個資產上億的老闆,我心中一直以為是一個大腹便便、童山濯濯 的中年人。沒想到,一見面,我嚇了一跳,對方比我還小個五、六歲!年紀非常輕!
聊天聊了一會兒,知道他這麼年輕就做了世界知名廠牌的代理商,我不禁好奇他是哪裡畢業的?他起先吞吞吐吐不說,在我指著他手臂上的疤痕開玩笑說,我知道:「你一定是混出來的!」他才笑著點頭:「其實,我只有國小畢業。」
在聽他簡述創業過程之後,我真的非常佩服。他因為沒念什麼書,很年輕就進入社會,一路從小業務跑到大老闆。最重要的是,他有野心、有手腕、有計畫,他沒有家累、沒有包袱,說幹就幹。他曾經因為創業失敗而背負幾百萬債務,但敢衝敢撞的結果,是不但重新站起來,而且很快賺回江山。
創立「法蘭瓷」的陳總經理,也是年輕時就從「禮品」業務起家,他後來變成台灣獨大的進口禮品公司代理商,再一路開創自己的品牌「法蘭瓷」,因為年輕時的禮品業務經驗,讓他熟悉禮品通路,因此得以在經營「法蘭瓷」後,成長如此迅速。
你發現了嗎?這些人都有一個共通點,那就是「年輕」。他們都沒有碩士、博士學歷,但是,他們都很年輕就開始闖蕩、開始創業,因為年輕,不怕失敗,因為年輕,沒有負擔。當然,我們的社會上還是有很多中年創業者,比方說「故事屋」的創始人。但是,不可否認,年輕、膽識,真的是事業成功很重要的墊腳石。
當然,我並不是說,事業成功、賺大錢就是人生追求的目標;我也不認為,一個人賺得少就會不快樂。只是我一直在想,讓孩子喜歡讀書,並不是要求他要考上很好的學校,或是擁有顯赫的學歷,而應該「只」是累積他找知識的習慣、對自身的反省,與深思生命的意義。
至於學歷,其實大可以擺在一邊。如果,將來我的孩子可以做一個很棒的化妝師,我會很高興她擁有一個技能可以養活她自己,我想我並不一定會要她考大學、甚至念高中。但是,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夠及早知道她的優點、她所擅長的才能,而且有意志力專注的計畫自己的人生。
我之前在電視上說過我一個同學的親身經歷。
我國三的時候,我們班上有一個資優的女生,她的數理非常好,不論怎麼考,她幾乎都是滿分。想當然爾,每次模擬考她都名列前茅,後來直接保送北一女中,我有點不太記得她後來是自動放棄保送資格還是怎麼的,反正最後她還是以前幾名的分數考進去,一路念到台大醫科。成績這麼好的學生,理所當然如此,從沒有人懷疑過她的志願,甚至於她自己。我們當時都十分羨慕她。我一直認為自己挺聰明,但對於她,我真是甘拜下風、又嫉又羨,為什麼世界上有這麼聰明的人?她總是輕輕鬆鬆的就拿滿分!而我,經常是念個半死還考得爛不拉機的!
大二那年,我修了一門「兒童文學」的課程,很意外的在教室裡遇見她。因為我大學重考一年,當時她已經 大三了。很久沒見,我們坐在一起聊了一下。上課後不久,我發現她正在讀高中理化參考書。我覺得很奇怪:「幹嘛?準備家教學生的課啊?」她搖頭:「不是,是我自己要讀的。」
我追問:「為什麼?」她神色黯然的說:「我要重考大學。」
我嚇了一大跳:「不會吧!妳已經大三了耶!而且第一志願,幹嘛重考?」她說:「我不想當醫生。我喜歡美術。」原來,到了大二要上大體解剖,她才發現自己根本不喜歡當醫生,她怕血,她壓根不想念醫學院。然而,當年功課太好,父母的期望逼著她不得不填上第一志願。她告訴我她發現自己喜歡畫畫,她想念建築或是設計系。
我望著她,心裡百感交集。從前,我如此羨慕的羨慕她,但,她卻是這麼的不快樂。而我,雖然功課不怎麼樣,大學也多考了一年 ,但我卻如此幸運,我一直都很清楚自己喜歡什麼、擅長什麼!
知道自己的長處、喜歡自己並追求自己所喜歡的,這是一件多麼重要且令人快樂的事!
唯有「學歷高」的想法,早已默默在打破。近來我深深的感悟,一個在社會上有競爭力的人,他必須擁有熱情、有計畫、要有靈活的頭腦,以及過人的膽識。
如果,我的孩子將來不讀書,我並不擔心。與其培養一個升學一帆風順但腦筋如一灘死水的孩子,還不如一個國小畢業但不畏困難、衝勁十足的孩子。我希望,我的孩子,在成長的歷程中,可以早日發現,她喜歡什麼、適合什麼,而不是分數到哪裡,就跟著念到哪裡。
屆時,她才有足夠的時間,可以承擔失敗、一再重來,進而找到一條不但足以養家活口,也能夠成就自己的道路。

有一天我們也會老

有天我們也會老唷 記得在花蓮門諾醫院長廊上看見的宣導海報 '記得寶寶是一歲又...個月長第一顆牙齒,卻不記得父親最後一顆牙是什麼時候掉的' 這樣的話在我的腦袋裡好像腦忽然被用棒子打了一下心想:對厚~ 現在部份的年輕父母都只關心自己痛肚子生的小孩我們也曾是父母痛肚子痛心肝生下來、養大的不是嗎 有一天我老了,也會... 周六一大早,還在賴床,電話鈴聲打斷了我的清夢,原來是媽:「中午要不要帶孩子回來吃肉羹?」「可是我答 應孩子今天去麥當勞吃早餐耶!」媽仍不放棄:「把那個錢省下來啊!開車回來才十分鐘? 我心裡想:孩子一定喜歡吃漢堡,不要吃肉羹。 果然,在我猶豫時,老大、老二一個搖手、一個做拜託狀,大家都期待一周難得一次的早餐會。 於是我告訴媽:「等我們討論好再打給妳好嗎?」媽有點幽幽地回:「好吧!」 電話一掛,孩子們同聲說:「不要啦!我們說好去麥當勞的。」 我告訴孩子:「外婆的目的根本不是要我們去吃肉羹,她是想看我們。」 「可是我們上星期不是才回去給她看過?」 我知道單以這個理由要更改原計畫有點不合理,便告訴孩子:「有一天我老了,也會打電話給你們說: 『兒子啊!要不要回來?我烤了蛋糕哦,帶孩子回來吧!』 如果兒子回答我:『蛋糕到處有得賣,我今天沒空啦!』那我會很傷心。」 四歲的小女兒馬上說:「我不會。我會說好。」結果我們協議:早餐照原計畫, 晚上去外婆家。媽媽知道了好高興:「那我晚上再煮肉羹。」 下午加完班,趕回家和孩子、老公會合,爸媽看到我們好高興。 我們魚貫進入廚房盛肉羹,大人小孩嘰嘰喳查地聊天, 媽媽開始訴說她的五十肩每天折磨著她。我問她:「有沒有去做復健?熱敷?」「有啊,都沒有用!」... 於是,我深深了解到媽媽要的不是醫療資訊,而是兒女的關心。 走進廚房,看到一向愛乾淨的老媽心愛的鍋子蓋都沾了厚厚一層油垢, 便用鐵刷用力把它們刷洗乾淨,一面刷一面想到:媽媽一定是沒力氣刷它們了。 她曾經用雙手一手抱我、一手拿鏟子炒菜,也曾用雙手刷遍家裡每一個角落。 她那雙手還曾經握著汽車方向盤賺錢──她是台中第一位女計程車司機…… 如今年紀大了,她的手累了,卻仍然忍著痠痛煮我們愛吃的肉羹麵、炒米粉,然後打電話叫我們回家。 我再忙再累,都要常常回娘家洗鍋子;也希望有一天當我年紀大了、手也不再靈光時,孩子們記得回家幫我刷刷鍋子。

目送

二十年前, 我的三個孩子長大了, 一個一個相繼離家, 本來就聚少離多的我們 , 整個家空洞的....連呼吸都聽到 我無意中看到一個外國婦女寫的文章 , 把其中片段摘錄護貝後 , 放在玻璃板下, 當我寂寞或孤獨時就再看一遍...
你的孩子並不屬於你 , 他們是生命延續的代表 , 他們經你而來但非為你而生,
你可以給他們愛卻不能給予思想,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心, 你可以給孩子一個家, 但這不是他心靈的住所, 因為他們的心早已飛到他明天的家, 你可以盡力去愛他們, 卻不能要求他們愛你.......
龍應台最近出了一本新書 "目送" 算是一本 "感人大作" 文字優美洗練,內容深刻感人, 真誠推薦,感動心靈!
~ 目送 ~ 有些路啊, 只能一個人走,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 所謂父女母、子女一場, 只不過意味著, 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華安上小學第一天, 我和他手牽著手, 穿過好幾條街,到維多利亞小學。 九月初, 家家戶戶院子裡的蘋果和梨樹都綴滿了拳頭大小的果子, 枝枒因為負重而沉沉下垂, 越出了樹籬,勾到過路行人的頭髮。 很多很多的孩子, 在操場上等候上課的第一聲鈴響。 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媽媽的手心裡, 怯怯的眼神,打量著周遭。 他們是 幼稚園 的畢業生, 但是他們還不知道一個定律: 一件事情的畢業,永遠是另一件事情的開啟。 鈴聲一響, 頓時人影錯雜,奔往不同方向, 但是在那麼多穿梭紛亂的人群裡, 我無比清楚地看著自己孩子的背影── 就好像在一百個嬰兒同時哭聲大作時, 母親仍舊能夠準確聽出自己孩子哭聲的位置。 華安背著一個五顏六色的書包往前走, 但是他不斷地回頭; 好像穿越一條無邊無際的時空長河, 他的視線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會。
我看著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門裡。 十六歲,他到美國作交換生一年。 我送他到機場, 告別時, 照例擁抱, 我的頭只能貼到他的胸口, 好像抱住了長頸鹿的腳。他很明顯地在勉強忍受母親的深情。 他在長長的行列裡,等候護照檢驗; 我就站在外面, 用眼睛跟著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 終於輪到他, 在海關窗口停留片刻, 然後 拿回護照,閃入一扇門,倏忽不見。
我一直在等候, 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 但是他沒有,一次都沒有。 現在他二十一歲, 上的大學, 正好是我教課的大學。
即使同路,他不搭我的車。 即使同車,他戴上耳機.... 只一個人聽音樂, 有時他在對街等候公車, 我從高樓的窗口往下看: 一個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 我只能想像, 他的內在世界和我的一樣波濤深邃, 但是,我進不去。 一會兒公車來了, 擋住了他的身影。 車子開走, 一條空蕩蕩的街,只立著一隻郵筒。 我慢慢、慢慢地瞭解到,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 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 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 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我慢慢、慢慢地意識到, 我的落寞,彷彿和另一個背影有關。 博士學位讀完之後,我回台灣教書。 到大學報到第一天, 父親用他那輛運送飼料的廉價小貨車長途送我。到了我才發覺, 他沒開到大學正門口, 而是停在側門的窄巷邊。 卸下行李之後, 他爬回車內,準備回去, 明明啟動了引擎,卻又搖下車窗, 頭伸出來說: 「女兒,爸爸覺得很對不起你, 這種車子實在不是送大學教授的車子。」 我看著他的小貨車小心地倒車, 然後噗噗駛出巷口, 留下一團黑煙。 直到車子轉彎看不見了, 我還站在那裡,一口皮箱旁。 每個禮拜到醫院去看他, 是十幾年後的時光了。 推著他的輪椅散步, 他的頭低垂到胸口。
有一次, 發現排泄物淋滿了他的褲腿, 我蹲下來用自己的手帕幫他擦拭, 裙子也沾上了糞便, 但是我必須就這樣趕回臺北上班。 護士接過他的輪椅, 我拎起皮包,看著輪椅的背影, 在自動玻璃門前稍停, 然後沒入門後。 我總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機場。 火葬場的爐門前, 棺木是一隻巨大而沉重的抽屜, 緩緩往前滑行。 沒有想到可以站得那麼近, 距離爐門也不過 五公尺 。 雨絲被風吹斜, 飄進長廊內。 我掠開雨濕了前額的頭髮, 深深、深深地凝望, 希望記得這最後一次的目送。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 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 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 而且, 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能解決的事不必擔心,不能解決的事擔心也沒用

有點像達賴喇嘛說的西藏諺語:
「能解決的事,不必去擔心;不能解決的事,擔心也沒用。」
希望大家在努力與忙碌之餘,也能換個角度去看待事情......


有個年輕人,屆逢兵役年齡,抽籤的結果,正好抽中上上籤,
最艱苦的兵種—海軍陸戰隊。
年輕人為此鎮日憂心重重,幾乎已到了茶不思、飯不想的地步。
年輕人深具智慧的祖父, 見到自己的孫子這付模樣,便尋思要好好開導他—
老祖父:「孩子啊,沒什麼好擔心的。
當了海軍陸戰隊,到部隊中,還有兩個機會,
一個是內勤職務、另一個是! 外勤職務。
如果你分發到內勤單位,也就什麼好擔心的了!」
年輕人問道:「那,若是被分發到外勤單位呢?」
老祖父:「那還有兩個機會,一個是留在本島, 另一個是分發外島。
如果你分發在本島,也不用擔心呀!」
年輕人又問:「那,若是分發到外島呢?」
老祖父:「那還是有兩個機會,一個是後方, 另一個是分發到最前線。
如果你留在外島的後方單位,也是很輕鬆的!」
年輕人再問:「那,若是分發到最前線呢?」
老祖父:「那還是有兩個機會,一個是站站衛兵,平安退伍; 另一個是會遇上意外事故。
如果你能平安退伍,又有什麼好怕的!」
年輕人問:「那麼,若是遇上意外事故呢?」
老祖父:「那還是有兩個機會,一個是受輕傷,可能送回本島;另一個是受了重傷,可能不治。如果你受了輕傷, 送回本島,也不用擔心呀!」
年輕人最恐懼的部分來了,他顫聲問:「那……若是遇上後者呢?」
老祖父大笑:
「若是遇上那種情況,你人都死了,還有什麼好擔心的?倒是我要擔心,那種白髮人送黑髮人的痛苦場面,可不是好玩的喔!」
人生擁有的,是不斷的抉擇。
端看您是用什麼態度,去看待這些有賴您決定的無數機會。
能夠綜觀每件事情、每個問題的正反兩面(或許有更多面),
您將發現,內心最深沉的恐懼,
也在所有狀況明朗了解之後,將會自行化為烏有。 PS.您也有兩個機會
是將這封信轉寄與別人分享,或是深深內省,獨自收納!

NEET尼特族-商業周刊1032期

六十二萬尼特族 寄生父母 本篇文章摘自:商業周刊第1032 期 作者:吳錦勳、李郁怡、呂燕智
尼特族與寄生蟲的差異在哪裡?這恐怕是很多父母痛心的自問。 一個關鍵時刻、兩個關鍵思維,釐清帶種與放縱的界限。
在日本社會裡,這幾年出現一種「尼特族」(NEET ),指的是: Not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or Training,意即不升學、不就業、不進修的十五到三十四歲年輕人。 他們很多是長期在父母羽翼下成長,一旦到該進入社會的時候,卻喪失做決定的能力與勇氣。 他們通常缺乏自信、人際關係孤立,不肯面對由校園轉換到社會的挑戰。 或是曾在職場受到挫折,而不願再嘗試。依據日本勞動機構的調查,目前日本尼特族已超過六十二萬人。
父母過度保護,是養出尼特族小孩的主因。 經濟成長搭配上少子化趨勢,父母大都有足夠的經濟能力,也願意一直金援小孩。 尼特族一旦遭到挫折退縮到家裡,父母也不向小孩施壓,漸漸讓他們成了足不出戶的隱蔽青年。 而尼特族中也不乏曾是「乖乖牌」的小孩,從小接受父母的安排。 為符合家庭的期望不斷讀書、補習,長大了才決定以消極的態度表達抗議。 尼特族繭居家中的時間一旦越拖越久,就業競爭力就越薄弱,惡性循環造成個人、家庭,甚至是社會沉重的負擔。 造成「尼特族」的重要推力,正是不放手的父母。 父母不放手,小孩不放膽,他們錯過人生關鍵的試誤(trial and error), 結果就是即使七老八十了,心裡仍在青少年階段徘徊。
中正大學心理系教授黃世琤,是三個孩子的母親,她很清楚父母「放手」內心要修練的五大關卡:
一、缺乏信心: 父母覺得只要一放手,孩子就跌倒、失敗,所以不願放手。有時父母越缺乏信心,子女就越會跌倒。
二、失落感: 孩子失去掌控、連絡,父母覺得被孤立,被忽略,像風箏斷線,面對空巢的失落。
三、羞辱感: 子女的行動讓父母蒙羞,父母把子女的失敗,視為是自己的失敗 ,在親友面前抬不起頭來。
四、憤怒: 雖不反對子女的決定,但過程中沒有和父母商量、討論,父母最後才知道,感到憤怒。 好比,都快要結婚了,父母最後才看對象。
五、擔憂受傷害: 子女遭受重大損失傷害,父母失去孩子,面對折翼傷痛。
不同的父母,面對大小不一的關卡。 最高行政法院書記官伍榮陞,五年前妻子罹癌病逝後 ,就父兼母職的照顧四名子女,經常忙得心力交瘁, 「她走的那一年,每天早上我送完孩子,一間間關完燈,我就出不了家門, 呆坐沙發哭一場。」栽培子女讀書成材,是妻子的心願,更是承諾。
排行第三的長子伍家鼎,在爸爸做菜時,經常進廚房幫忙,沒想到幫出興趣。 當今年三月,他提出要念職校、想學做菜時,伍爸爸一口回絕「不可以!」「我們家不是當律師,就是醫生。」 父子陷入冷戰,後來,他無意間看到兒子作文寫到「夜晚萬盞閃亮的霓虹燈,卻沒有一盞是屬於我的。」 才體悟到兒子想走另一條路,都得不到支持的苦。
現在,伍家鼎是私立開平餐飲學校高一新生。他覺得自己做菜很有天分: 「做菜給我的成就感,跟考試的成就感不同,一個是願意做的成就感,一個是不願做的成就感。」 雖然將來他仍不確定是五星級餐廳大廚,還是擺麵攤的老闆,但是他的父親放手,讓他試路。
關鍵時刻:青少年期的試誤回頭時間成本低,叛逆能量可善用
政大心理系教授陳皎眉表示,如果說試誤是人生必經的階段,那麼青少年期,就是試誤最關鍵的時刻,「因為即使發現路不對了,回頭的時間成本最低。」而且青少年叛逆期有很強的能量,聰明的父母善用這股力量,可將它導向正面用在自我探索上。 「沒有任何心理學工具,比得上父母對孩子的觀察與瞭解。」 父母是最親近孩子的人,如果父母看不出孩子的天分 ,其他人很難做得更好。
父母是協助子女開發潛能最關鍵的人物。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羅夫(Joseph Luft)與英格漢(Harry Ingham) 發展出的「喬哈利之窗」(Johari Window)可以解釋其中關鍵: 每個人都有不為人知的潛力,或者連自己都不知道的天分,只有親子之間能夠坦誠,孩子才會將隱藏的那個自己打開來,告知父母自己要什麼,而自己又有哪些天賦是父母沒有注意到的;另外,父母也應該給予子女誠實的回饋,協助孩子找到連他們都不知道的潛能。
台大心理系畢業,又有商學學位的李明融是一個帶種的爸爸,因為他支持讀了兩年大學的女兒李盈瑩, 放棄文憑的執著,轉讀餐飲職校。他不在意親友對他不支持孩子讀書的批評,因為人生路漫漫,他看到一個更真實的世界:身邊成功人士雖多,但快樂的人很少。文憑,無法讓女兒更快樂,這就是事實。
問題是,「帶種父母」與「放縱父母」之間的界線,在哪裡? 如何確認孩子是在逃避學業,還是探險人生?
這確實是很大的挑戰。有三個選項: 一,如果你是總統的父母; 二,如果你是王建民的父母; 三,如果你是日本「尼特族」的父母 哪一個角色,最需要帶種? 答案是第二選項:王建民的父母。 當一個總統或者尼特族的父母,需要承受的風險並不大。 當一個孩子沒有變成世界級棒球明星之前,誰都不知道他的嘗試成本有多大, 尤其當他在青少年時期,有能力考上台大電機系時。 所謂的風險,包括,他可能變成簽賭案的球員鋃鐺入獄,也可能是被球隊淘汰後的計程車司機。 一如李明融的角色,在某些人的眼中是「帶種」,但某些人的眼中叫做「放縱」。
關鍵思維一: 把孩子當大人看待 孩子做出選擇,父母就必須退後帶種與放縱之間,是有不同。 哈佛大學心理學博士愛卜斯坦(Robert Epstein), 在二○○七年四月出版的新書《在每位青少年中再發現成人》 (The case against adolescence: Rediscovering the adult in every teen) 建議父母: 「 想要培育出負責又快樂的青少年,就必須將他們當成人看待。」他強調, 每位青少年都有成人的特質,父母必須主動給予青少年成人般的權利與義務,才能夠誘發青少年的成熟度。
至於如果父母想要判斷,青少年只是好玩隨便想想,還是認真想要嘗試某一個生涯方向,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問」,再觀察孩子的反應。
陳皎眉舉例,當孩子因為喜歡扭蛋,說要去開店,父母可以問問: 「你知道開店是什麼樣子嗎?」如果孩子說不出所以然,或者聽到開店要處理那麼多事, 就打了退堂鼓,父母大概就知道,孩子並不當真。 像伍榮陞數度觀察伍家鼎,發現他積極蒐尋餐飲方面的資料,「布局很久」,於是知道兒子是當真的。
如果孩子清楚選擇,而且堅持要做,即使有風險,父母也必須退後,讓他們承擔後果,陳皎眉表示:「對父母來說,最難的事其實是體悟,『雖然你能給的很多,但也就只能給到這麼多』 (You can do so much, but only so much.)。」
關鍵思維二: 挫折不能無止境,以階段性目標,培養自主與信心。
除了要求孩子,在試誤的過程中,必須為自己負責之外,黃世琤還指出一項父母千萬不要犯的錯誤,那就是讓孩子停留在「重複挫折」的階段。
她在長達七年的心理輔導臨床經驗中發現一個現象,任何人如果試來試去都沒有成功找到認同的目標, 他的自主性會越來越弱,就越來越不能做決定,就越難發展認同。 一旦自我懷疑的想法在年輕人的心中浮現,這時想要嘗試追求自我的動力反而會降低,孩子也就失去「帶種」的動力。
她提醒家長,由於時間與資源有限,試誤不可能沒有止境,但也不可能一蹴可幾。 放手是可以一步步來的,就像《聖經》中描述的,老鷹教導小鷹飛翔, 先是拆掉鳥巢最細緻的底層,露出枝枒與荊棘,再來才是驅趕小鷹離巢飛翔。 黃世琤表示: 「能夠找到一個合理、合適的階段性自我目標或承諾,都遠比一直在搜尋,長時間找來找去找不到的情況要好。」
比較可行的策略,是與孩子共同討論出階段性目標。等到出現一些成績之後,孩子的自主性隨之增強,信心有了,再尋找下一個目標。像爬階梯的方式,一階階往上爬。
前國防部長陳履安從小教導子女要「輸得起」,他指出,現在父母的心魔卻是「輸不起」。他的五名子女個個出身哈佛、麻省名校,又是MBA博士,結果後來出家、經商、拍廣告片、寫武俠小說……,樣子全不一樣,他完全讓子女適性發展。
他比喻說,清朝當時,父母為女兒裹小腳,從不管她怎麼痛、怎麼叫,因為心中相信,這樣女兒才可以嫁到好人家。 「現在做父母的,表面上不為女兒裹小腳,但心裡面卻拚命為子女裹小腳。」 父母若想方設法的要子女按照自己期望走,就是在心裡跟小孩子比武,兩個人在鬥,最後一定會有人受傷。
不為子女裹小腳,也是伍榮陞掙扎過後的體會,他說,子女不是父母的「家產」,父母只是忠心良善的好「管家」,「我們只能灌溉、施肥、除草,至於這棵樹要結什麼果子,是他的生命,也是他的責任。」他牽著兒子的手笑笑說。
六十二萬人口的尼特族在日本形成社會問題前,沒有任何一對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變成尼特族。 但是,這類父母卻不自主的掉入「操心太多、安排太多」,一輩子的在循環。
在台灣,雖然沒有尼特族的正式統計,不過,趨勢的隱然形成已無庸置疑。

再富 也要窮孩子

再富,也要窮孩子

前些天,帶兒子去逛書局,他吵嚷著要我買一個精致、昂貴但不實用的鉛筆盒給他,最後我只買了一個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給他,他的嘴頓時呶了起來。接著,他看中一個設計小巧玲瓏,曲線優美,尺面圖案喧賓奪主地蓋過刻度的精美塑膠尺,但我買給他的卻是一把木尺。他的嘴嘟得更有"克夫"( curve)了。我不作聲,打算晚上臨睡前才透過故事開導他。 自升為人父之後,我一再 提醒自己要貫徹一個與東方社會價值觀反其道而行的育兒理念─「再富,也要窮孩子!」但幾年下來,我漸感難於堅持下去,直到有一天我輾轉讀到南京大學一佈告欄上,一封署名為"辛酸的父親"寫給其上大學兒子的"匿名信"之後,才又深感無論如何都得貫徹這個理念。 這封信很有轉述的價值,摘錄如下:

親愛的兒子: 儘管你傷透了我的心,但是你終究是我的兒子。雖然,自從你考上大學,成為我們家幾代之中的唯一一個大學生後, 我竟分不清咱倆誰是誰的兒子。 扛著行李陪你去大學報到,掛蚊帳、鋪被子、買飯菜票,甚至教你擠牙膏,這一切,在你看來是天經地義的, 你甚至感覺你這個不爭氣的老爸給你這位爭氣的大學生兒子服務,是一件特沾光特榮耀的事。 在你讀大學的第一學期,我們收到過你的三封信,加起來比一封電報長不了多少, 言簡意賅,主題鮮明,字跡通篇潦草,只一個"錢"字特別工整、而且清晰。 大二以後,從你一封接一封的催款信上我們能感受到,言辭之急迫、語調之懇切, 讓人感覺你今後大學畢業時可以去當個優秀的討債人……。 最令我痛心的是,今年暑假,你居然偷改入學收費通知,虛報學費…,沒想到你竟也運用這招,來對付生你、養你、愛你、疼你的父親母親,僅僅為了能出入卡拉 OK 及酒吧…。 我一想起這事就痛苦,就失眠!這已成為一種心病,病根就是你─我親手撫養大卻又倍感陌生的大學生兒子。不知在大學裡你除了增加文化知識和社會閱歷之外, 還能否長一丁點善良的心?

閱畢整封信,我想起妻懷孕時一位辛酸的父親,第一次上超音波做掃描時,我最關心的不是胎兒的性別,而是他到底是孤身上路抑或結伴而來─雙胞胎甚或四胞胎? 我執教的學校,有二男二女各取名為"歡、樂、新、年"的四胞胎兄妹。我常看到他們的爸爸拎著四份一模一樣的便當盒,在籬笆外分四次塞給四名可愛的孩子;而每次看到他們蹦蹦跳跳地回課室享用,便知道他們對便當的"內涵"相當滿意。我身為窮教員,如果孩子是結伴而來,我所能給他們準備的便當的內容,恐怕會顧得了量而顧不了質。 我之所有這種顧慮,主要受華人「再苦,不能苦了孩子!」的傳統觀念所影響。直到有一天,我那移居澳洲多年的老同學回國探親,及時給我來個當頭棒喝。 據他說,澳洲人民生活富裕,然而他們在信奉上帝之餘更信奉:「 再富,也要"窮"孩子!」的教育理念。他們認為,在過份呵護下長大的孩子,將無法自立並且不懂感恩! 他回國的第二天,我陪他冒著風雨出外辦點事,他指著一個被包裹得像棉花團的華人小孩說:「孩子應當比大人少穿一件衣服!」他說在澳洲,即使冬天時也很難見到「棉花團」;如果是艷陽高照,母親們也會別有用心地、故意不撐開嬰兒車的遮陽棚。 我們東方家庭「再苦,也不能苦孩子!」的做法,看來有糾正的必要了。那天晚上,我思前想後,決定等將來孩子入學了,為他準備一些"其貌不揚"的便當,以窮他物質,富他精神。 我手頭上有這麼一則資料:美國費城納爾遜中學門口有兩尊雕塑,左邊是一隻蒼鷹,右邊是一匹奔馬。雕塑所要表達的不是我們耳熟能詳的鵬程萬里馬到成功,而是象徵一隻餓死的鷹和一匹被剝了皮的馬。 原來,那只蒼鷹,為了加速實現飛遍五大洲七大洋的偉大理想,練就了各種高超優雅的飛行本領,結果忘了學習覓食,只飛了四天就活活餓死了。那匹奔馬嫌第一位主人─磨坊老闆給的活多,就乞求上帝把它換到農夫家;而後又嫌農夫餵的飼料少,又要求與其他馬對調,最後到了皮匠家─不必幹活,飼料又多,好不愜意。然而沒過多少天,它的皮就被皮匠剝下來做了皮革! 由此可窺見, 一個缺乏起碼的獨立生存能力及不懂感恩的人,無論他有多大的才華,日後有多了不起的成就,都不算是一個健全的人,都是一個生命有缺憾的人。 動物界有一套超越萬物之靈的育兒理念,許多動物在它們的幼兒很羸弱時,會把它的幼崽含在嘴裡窩在翼下,怕它們遇險而夭折;但當它們的孩子長大些,它們會毫不留情地把孩子趕離自己身邊,讓它們獨自去經風雨、練本領,甚至不給孩子留下回頭路!只有這麼做,孩子才能經得起任何風浪之襲擊,才能夠絕處逢生。 含在嘴裡窩在翼下和趕離身邊,都是父母對孩子不同的愛的體現,連動物也深懂「 慣子如殺子 」的道理。 再富也要窮孩子,才能逼孩子學習獨立前行,學會感恩惜福。畢竟… 孩子的後半生我們不一定能參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