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10日 星期五

誰知道有多少個以後呢?

我的妻子因為意外事故離開我身邊已經四年了,我想,妻子留下不會做任何家事的我 和孩子,她的心有何等難過呢?我也因為無法兼顧父母雙親的角色而感到挫折。有一 天我為了出差,清晨趕出門,無法將孩子打點好就得離開家,正巧前一天有剩下的飯, 我熱了蒸蛋,向還沒有睡醒的孩子交代一聲,就出門去了。 為了照顧好孩子飲食三餐的事,我也無力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有一天晚上回到家,我 只是很簡短地和孩子打個招呼,就因為身體疲累,不想吃晚餐,脫掉西裝之後就直接 往床上躺下。就在那個時候,砰的一聲,紅色的湯汁跟泡麵瞬時弄髒了床單和被單, 原來有碗泡麵在棉被裡!這小子真是的,說時遲那時快,我即時拿起一個衣架,跑出去 ,往正玩著玩具的兒子的屁股就打,因為我實在是太生氣了,所以不停地打他。但就在 這個時候,他邊啜泣邊說了一段話,使我停了下來。 兒子告訴我說:「飯鍋裡的飯早上已經吃完了,晚餐在幼稚園吃了,但是到了晚上, 爸爸還不回來,我就在櫥櫃的抽屜裡找到了泡麵。可是我想到爸爸說不能亂動瓦斯爐, 所以我就打開洗澡的水龍頭,用熱水泡了泡麵,一個自己吃,另一個想留給爸爸吃。 因為怕泡麵涼掉,所以我就把它放在棉被裡,等你回來。可是因為我正在玩向朋友借 來的玩具,所以忘了跟爸爸講。」 我不想讓兒子看到我在流淚,所以衝到洗手間,將水龍頭打開,大聲地哭。過了一陣 子之後,我打起精神來,一面哄著兒子,一面也在他屁股上擦藥,讓他上床睡覺。當 我清理好泡麵弄髒的床單和棉被後,打開兒子的房門一看,發現他仍舊發出哭泣聲, 手裡還拿著媽媽的照片。我把頭靠在房門站了許久,看著這一幕。 自從在一年前發生這件事之後,我為了扮演好媽媽的角色,更加用心地去照顧他。現 在兒子快七歲了,不久後就要從幼稚園畢業,進入國小讀書。慶幸的是,兒子在這段 時間毫無陰影,很開朗地成長。 就在不久前,我再一次打孩子,因為幼稚園來電話說,兒子沒有去學校,我心裡覺得 很不安,所以早退回家,在整個社區裡大聲地喊他的名字,卻是遍尋不著。後來在文 具店的門口,看見他站在電玩的前面,於是我很生氣,又開始一直打他。兒子並沒有 說出任何的解釋,只說了聲對不起。後來我才知道,原來剛好是幼稚園要邀請媽媽去 看才藝表演的日子。 發生這些事的幾天後,兒子回家說,他在幼稚園裡學了寫字,從此他經常關在自己的 房間裡不出來,很認真地寫字。我看到兒子這個樣子,想到妻子在天國也一定會因為 看到他這樣而微笑,我就無法忍住淚水。 時間很快,又過了一年,到了冬天,街頭上都在播放著聖誕節的歌曲,我的兒子卻又 闖了一個禍。我正要下班的時候,接到一通社區郵局的電話,說我兒子把一綑沒有寫 地址的信,惡作劇地放在郵筒裡。每年到了年底,正是郵局最忙碌的時候,所以這對 他們造成很大的困擾。雖然我已決定不再打孩子,但在急忙趕回家後,叫了兒子來, 我又忍不住痛打他一頓。兒子這一次只是說他做錯了,卻沒有講出任何理由。我把他 推到一個角落,不管了,自個兒跑到郵局領回那一綑惡作劇的信。我把信丟到他眼前 說:「你為什麼要這樣惡作劇?」兒子哭著回答說:「這些信是我要寄給媽媽的。」 當時我的眼眶紅了起來,心裡很激動,但是因為在兒子面前,所以我盡量隱忍住沒有 表現出來。我接著問他:「那麼,為什麼一次寄這麼多信呢?」兒子回答說:「以前 我要把信投進去的時候,因為個兒太矮,所以沒辦法投入,但是最近我再去郵筒時, 已經搆得到了,所以我就把以前沒有寄的,一次全部都投進入了。」 我聽了以後,心中一片茫然,不知道該對孩子說什麼話。過了不久以後,我就跟他 說:「媽媽現在在天上,以後你寫完信,把信燒了,就能送到天國去。」等孩子睡著 之後,我到外面燒了那些信。我很好奇到底孩子想跟媽媽說些什麼,所以讀了其中的 幾封信。 而當中有一封信攪動了我的心。 親愛的媽媽: 我很想念你!媽媽,今天在幼稚園有才藝表演,但是因為我沒有媽媽,所以沒有去參 加,我也沒有告訴爸爸,怕爸爸會想念媽媽。爸爸到處去找我,但我為了讓爸爸看到 我很開心的樣子,所以故意坐在電動玩具面前,雖然爸爸罵我,但是我到最後也沒有 告訴他原因。媽媽,我每天都看到爸爸因為想念媽媽而哭泣,我想爸爸也跟我一樣, 很想念媽媽吧!但是,媽,我現在已經記不清楚你的臉。媽媽,請你讓我在夢中,再 一次能夠看到你的臉,好嗎?聽說把想念的人的照片放在懷裡睡覺,就會夢到那個人。 可是,媽媽,為什麼你沒有出現在我的夢裡呢?」 讀完這封信以後,我就開始嚎啕大哭。到底什麼時候,我才能填補妻子的空位呢? 給已經結婚的女同事: 不要加太多班,工作做不完,一定是公司的某些地方出問題了,一定要將問題反應給 妳的老闆,一直加班也不見得有用的,請務必要照顧自己的身體,才可以好好疼惜妳 的小寶貝。 給已經結婚的男同事: 不要喝太多酒,不要抽太多煙,請問我們的生意,我們的客戶,有比我們的身體重要 嗎? 一定要想一想,有沒有辦法做到客人非我們不行,我們的差異化在哪裡,我們是否真 的懂客人的心,這比拼命喝酒,還重要,請務必要照顧自己的身體,才可以好好疼惜 妳的小寶貝和你的愛人。 給 還沒有結婚的男同事和女同事: 美其實是從愛自己的身體開始 --(蔣勳,身體美學)。 無入而不自得 -- (孔子)。 妳/你們一定要很自在,工作才能做的好,如果工作讓你/妳們的心情做的很辛苦,代 表的是我們的公司不夠聰明,那也是公司什麼地方不對了,要勇敢的說出來,不要讓 不聰明的工作與老闆,傷害了妳/你們的身體。 看完內容,心裡覺得好酸... 我最近常自問:你的收入,是預支健康及絞盡腦汁換來的嗎?! 因為每個人拼命工作到頭來,常忘了工作的初衷是什麼! 是想讓家人及自己生活過的更好?想得到名?還是想得到利? 但沒了「健康」,家人會開心嗎?自己又真的得到名或利了嗎? 我覺得「開心生活是最重要的」,時時關心身邊的人, 不要想著等我以後有錢時再如何如何, 因為,誰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麼事呢? 誰知道有多少個以後呢?

梁繼璋給孩子的備忘錄

梁繼璋給孩子的備忘錄
-----------------------
我兒:
寫這備忘錄給你,基於三個原因:
(一)人生福禍無常,誰也不知可以活多久,有些事情還是早一點說好。
(二)我是你的父親,我不跟你說,沒有人會跟你說。
(三)這備忘錄裏記載的,都是我經過慘痛失敗得回來的體驗,可以為你的成長省回不少冤枉路。
以下,便是你在人生中要好好記住的事:
(一)對你不好的人,你不要太介懷,在你一生中,沒有人有義務要對你 好,除了我和你媽媽。至於那些對你好的人,你除了要珍惜、感恩 外,也請多防備一點,因為,每個人做每件事,總有一個原因,他對你好,未必真的是因為喜歡你,請你必須搞清楚,而不必太快將對方看作真朋友。
(二)沒有人是不可代替,沒有東西是必須擁有。看透了這一點, 將來你身邊的人不再要你,或許失去了世間上最愛的一切時,也應該明白,這並不是甚麼大不了的事。
(三)生命是短暫的,今日你還在浪費著生命,明日會發覺生命已遠離你了。因此,愈早珍惜生命,你享受生命的日子也愈多,與其盼望長壽,倒不如早點享受。
(四)世界上並沒有最愛這回事,愛情只是一種霎時的感覺,而這感覺絕對會隨時日、心境而改變。如果你的所謂最愛離開你,請耐心地等候一下,讓時日慢慢沖洗,讓心靈慢慢沉澱,你的苦就會慢慢淡化。不要過分憧憬愛情的美,不要過分誇大失戀的悲。
(五)雖然,很多成功人士都沒有受過很多教育,但並不等於不用功讀書,就一定可以成功。你學到的知識,就是你擁有的武器。人,可以白手興家,但不可以手無寸鐵,緊記!
(六 )我不會要求你供養我下半輩子,同樣地我也不會供養你的下半輩子,當你長大到可以獨立的時候,我的責任已經完結。以後,你要坐巴士還是Benz,吃魚翅還是粉絲,都要自己負責。
(七)對人要好,但不能期待人家對你好。你怎樣對人,並不代表人家就會怎樣對你,如果看不透這一點,你只會徒添不必要的煩惱。
(八)我買了十多二十年六合彩,還是一窮二白,連三獎也沒有中,這證明人要發達,還是要努力工作才可以,世界上並沒有免費午餐。
(九)親人只有一次的緣份,無論這輩子我和你會相處多久,也請好好珍惜共聚的時光,下輩子,無論愛與不愛,都不會再見。
你的爸爸 梁繼璋

2009年6月20日 星期六

孩子,請你搬走吧

> 孩子,請你搬走吧!
>> 孩子,今天你又裝作若無其事地,暗示媽媽,說市中區的房價,又在飆升,如果再不行動,或許以後你和女友,連一間棲息的小屋都沒有。
>>>> 我淡淡地看你一眼,終於沒有像你希望的那樣,說出「媽媽給你們買」的話來。
>> 而你,也在這樣尷尬的沉默裡,即刻氣嘟嘟地放下碗筷,摔門出去。
>> 我從窗戶裡看著你遠去的背影,瘦削,懶散,有些玩世和任性,你還是賴在父母懷裡,始終不肯獨立。
>> 可是,親愛的孩子,你已經25歲,一份穩定的工作,一個需要呵護的女友,兩個日益老去的父母,難道這些,還不足以讓你成熟,承擔一個成人該擔負的責任?
>> 從很小的時候,你就習慣有事來找媽媽。
>> 5歲的時候,你要媽媽幫你整理扔得到處都是的玩具;
>> 10歲的時候,看見同學腳上氣派的皮鞋,就哭鬧著讓我也去買來;
>> 15歲的時候,你寫情書給班裡的女孩子,說,我媽媽認識很多的人,誰要是欺負你,儘管告訴我,
>> 20歲的時候,你讀大學,每次打電話來都是抱怨,說食堂的飯菜如此糟糕,為什麼不給我多寄些營養品?
>> 今年25歲的你,在一次與同學閒聊裡,很驕傲地說,我爸媽早已給我備好了買房的錢,我即便是不怎麼奮鬥,也一樣可以過得很好。每一次我都寬容地笑笑,就淡忘掉了。
>> 我習慣了聽你的吩咐,只以為,對你的每一滴好,你自會記得,且在將來我們老去,你已壯年的時候,可以得到你的細心照料。
>> 可是而今,你日日回家蹭飯,又時常將女友帶回家來久住,讓依然工作的我,還要為你們的一日三餐奔波勞累。
>> 這樣的景況,終於讓我連一絲的微笑,都無法擠出。
>> 我發現,這樣苦掉自己,全力為你的方式,只是使你心底的自私和懶惰,愈是潛滋暗長,無沿無邊。
>> 我終於承認,25年來對你無節制的寵愛,是一個多麼大的錯誤。
>> 有一次開玩笑,我說媽媽或許活不到你娶妻生子呢,你一下子便急,說,那怎麼行,將來誰給我們洗衣做飯,誰給我們照料孩子?>> 當時的我,有一種無法言說的憂傷。
>> 原來當我們老掉,依然還要為你繼續操勞,直到生命的終點。
>> 我們不是養育了一隻日漸豐滿有力的雄鷹,而是一個寄居的蟲子,它要將滋養了它的鮮嫩的骨頭,一直啃到乾枯腐朽,再無營養。
>> 親愛的孩子,我不得不殘忍地告訴你,你的上半生,與我息息相關,而你以後的道路,我將不再過問。
>> 媽媽已經將兼職的工作辭掉,我不能為了你的幸福,而將自己退休後的悠閒時光,交給繼續為你掙錢買房的苦痛中。
>> 也請你,從父母的身邊搬走,用自己的薪水租房去住。
>> 孩子,媽媽抱歉,不該這樣愛你。
>> 而你,也應對那些將父母啃到疲憊的往昔感到愧疚。
>> 且讓我們,彼此原諒,彼此放手。
>> 來源: 新《大眾文摘》

不要做〝剪蛹的人

> 【不要做〝剪蛹的人〞】 呼應上一篇文章
>>>> 曾經有一種說法:
>> 有一個人無意中找到一個蝴蝶蛹。
>>>> 幾天後,
>>>> 他留意到蛹出現了一個小孔,
>> 他就停下來觀察它。
>>>> 過了幾個小時,
>> 他見到裡面的蝴蝶
>> 用它細小的身體掙扎從小孔出來。
>>>> 看來很久也沒有一些進度,
>> 小蝴蝶好像盡了最大努力
>> 也沒有辦法出來。
>>>> 這個人於是決定幫它一把,
>> 找來一雙剪刀將蛹的儘頭剪開。
>> 蝴蝶這樣就很容易出來。
>>>> 但是這蝴蝶的形態有一點特別,
>> 它的身體肥腫,
>> 翅膀又細又弱。
>>>> 這人繼續觀察...蝴蝶...
>> 因為他相信翅膀會漸漸變大;
>> 而它的身體會越來越小。
>> 這沒有發生。
>>>> 小蝴蝶餘生只是托著肥腫的大身體和細弱的翅膀,
>> 在地上爬著走。
>> 它永遠也不會飛行。
>>>> 這個善良的人;
>> 不了解蝴蝶必需用它細小的身體掙扎從小孔出來,
>> 它必需經過這個過程,
>> 蝴蝶才可以將身體裡的體液壓進它的翅膀裡。
>>>> 大自然...在此...有一個很奇妙的設計,
>> 就是蝴蝶從蛹中...〝掙扎出來〞;
>> 是為著〝預備〞它將來飛行需要的裝備。
>>>> 生命裡面的〝掙扎〞是我們必需有的。
>>>> 如 果老天允許我們順利地過一生,
>> 我們也許就此不會變得堅強。
>> 也不會...成長。
>>>> 所以當你碰到有逼迫或苦難,
>> 記得有人正為你禱告,
>> 最後你也會明白真理在你身上的計劃。
>>>> 在教養孩子時,
>> 要小心喔,我們很容易就成為那〝剪蛹的人〞!

2009年6月9日 星期二

和孩子做「見景生情」的陪伴

和孩子做「見景生情」的陪伴
作者:採訪整理/張綾玲 出處:親子天下
侯文詠,文壇第一暢銷天王。九○年代初期,他所書寫的散文集《親愛的老婆》以幽默詼諧口吻,分享對戀愛與婚姻的喜悅、期待與夢想,幸福的婚姻生活教人豔羨;隨著兩位小壯丁的先後加入,讓這個家變得更熱鬧了。
advertisment

升格為人父後,他接續以小說《白色巨塔》探討權力、《危險心靈》探討教育,《靈魂擁抱》探討名氣,一部部長篇小說,關照社會諸多議題。近日,他更以中國四大奇書之一《金瓶梅》為讀本,即將推出最新作品《沒有神的所在──私房閱讀金瓶梅》。尤其令人意外的是,從這本極具情色意味的「禁書」裡,侯文詠竟然重新悟得了養兒育女之道……
Q:你的兩個兒子都已邁入青春期,可否聊聊一路走來,為人父的心路歷程?A:我兩個兒子一個十五歲、一個十七歲,今年正好要考基測和學測。剛開始做爸爸,會想要「做之父,做之師」;等孩子慢慢長大,發現這期望太高,於是退一步想「做他的朋友」。直到有次去打禪,聖嚴法師問我:「做爸爸感覺如何?」我說:「只希望能做孩子的朋友就行了。」沒想到師父突然很正經的說:「侯醫師啊,期望孩子做你的朋友,和他將來有很多錢報答你,或他變得很有才華……這都沒什麼兩樣。」當下,我嚇一跳,本以為這算夠卑微了。那時師父淡淡的說:「此時此刻,你就只要好好的跟他相處。」但我全沒「瞭」。之後,小孩經歷國小,到青少年。我慢慢發現父母能影響他們的,真的很有限。往往去演講時,你講一句話可能改變別人一生;但在家裡,在孩子眼中我只是個穿短褲的歐吉桑,就算跟他說一百句他也記不住半句,比不上同儕或身邊朋友。直到今年在寫「金瓶梅」時,看到裡面一句話才終於頓悟:「養兒無須屙金溺銀,只需見景生情」。意指養兒不需用金、銀去保護安排他的未來,只要在他難過挫折時陪伴安慰他,生日開心時為他慶祝。所以說到心路歷程,我以前總說:當先生是從動物到植物,養孩子則從最初想「做之父,做之師」,到退而求其次,想能「做朋友」,現在則是「見景生情的陪伴」了。Q:在教養過程中,你對孩子有過什麼樣的期許嗎?A:我最近看王浩威的書,裡面寫到台灣這一輩孩子受父母很大的影響。由於父母成就高,不免對孩子過度期待,而孩子也會覺得自己這輩子永遠超越不了父母。就像我孩子,倘若也想像我一樣考上台大、寫小說勝過我,恐怕會很辛苦,但我只是很幸運擁有了這些。於是更加領悟到對孩子有所期待,反而對他是種壓力,愈能了解「見景生情」的真義。對於壓力,孩子多半是不會反映,卻在不知不覺中積累。學校國文課本收錄一篇我的文章,有回大兒子問我,同學想知道會考什麼?我哪知道!後來兒子拿試卷給我,結果裡面考修辭,還要比詞性,真難!我只考了八十幾分。兒子看了我的成績後很樂,直說這在他班上大概只是十幾名,頓時感覺老爸很親和、很有人性,直「虧」說:「你還作者咧!我以為你什麼都很厲害。」其實我有點表演,希望他們沒有覺得我真的很厲害。坦白講,我可能在幾個專業領域做得還不錯,但這只佔我人生不到百分之一啊!其他部分都不怎麼樣。我老婆經常罵我笨,拍戲當製作人也常被說是個濫好人。我其實是不想讓孩子對我誤解,希望能回歸到比較人性本質面。而在教養小孩上,最重要的就是給他練習tried&error的機會,直到變成內在的經驗。但往往做父母,總會幫孩子做好每件事,反倒剝奪他們「嘗試與犯錯」的機會,阻礙學習。就好比捷運悠遊卡弄丟,若你曾讓他自己去面對重辦、繳保證金……種種麻煩手續,他以後就會知道要小心點。孩子年紀愈小,閒的時間愈多,一定要讓他愈麻煩愈好,因為他現在不踩地雷,長大再踩到會更慘,即所謂千求萬求,最難求到他犯錯的經驗。唯有讓他有所學習,才會知道要設身處地為別人設想。所以我的孩子只要出什麼事,一定是讓他自己去解決。Q:在教養上,你和太太的態度想法一致嗎?又是如何分工的?A:通常都是媽媽看到孩子的問題,我就會接手想點子,和孩子溝通。因為太太是牙醫,從小功課好又很乖,教起孩子很容易落入刻苦勤儉、認真,管得密不通風。我想女生像她這樣乖了一輩子,最好的命運不過是嫁給我這樣一個男人,哈哈,我比較有彈性,所以小孩寧可讓我來管。而且媽媽常常太心急,亂槍打鳥的一天數落孩子十八件事。但我覺得,教孩子不能同時講很多事情,只有「聚焦」才會有效。在教養上,我經歷最久,長達六、七年至今還沒解決的,就是培養孩子「守時」。我的小兒子很會賴,常常下課看人家打籃球忘了時間,遲了上課或回家。但每次他遲到,我一定不在當下念他、訓他,而是等他有空時再好好聊。聊什麼呢?我要他回溯在整個過程裡自己的想法,要他至少記住自己最後一次看錶是何時?當時心裡在想什麼?就這樣,談了六年。他不煩嗎?我想會的。根據佛洛依德的理論,人會做什麼其實都是潛意識,談到他明白自己的潛意識時,他的病就會結束。漸漸的,他遲到的次數減少了。我這麼重視守時,因為我覺得這是一個人對其他人的promise(承諾),而時間又不會太哲學,是很好的借鏡。Q:所以教養小孩,你會花很多時間和孩子談嗎?A:我感覺養小孩比較像養植物,要有長遠的計畫,要懂得聚焦。我太太養植物都不會活,不是澆太多水就是施太多肥。其實教小孩真的不用花那麼多時間。當你用超過應有的熱情時,就會失去耐心、沒辦法持久。應該像農夫養一大片田,早起看有沒有水,該除草的除一除,很勤快但沒花很多時間。我常跟太太說,小孩要「陪伴」,而不要常常「看著」他。只要能把他旁邊的病蟲害和有毒物去除掉,讓他自己長,做這種事情就好。還有,帶孩子是不能追求效率的。對人追求效率是什麼呢?是要他趕快長大、結婚、生小孩,然後送進棺材裡嗎?我認為,父母能對小孩人生產生的影響,可能連一○%都不到,正因如此,你更不能亂出手,因為你能跟他講的可能只有十句話、十個重點。千萬不要一直把想要給他的,統統強塞給他。我們要相信,樹苗只要有水分、養分,自己會長大,父母能做的就是「基礎工程」、除除草,我們很難把他弄得變漂亮、變大樓、甚至還做裝潢等。Q:那麼,哪些是你所謂的「基礎工程」呢?A:譬如「健康」就是一個基礎工程,所以我從小就把孩子丟去學游泳、打跆拳,各種能夠勞累的都要去做。然後是「品格」,包括:守時、懂得承擔責任不逃避。所以我會用六到十年來做,持續的、有態度的去做,花時間和他們聊,了解其中邏輯,但都不給結論,否則他們就失去學習的機會。還有件事情我也和小兒子玩十幾年,就是「認錯」。他小學時曾經偷媽媽的錢買game boy,甚至還搞出兩套聯絡簿來。我常講,你看報紙上或政治人物的行為會發現,他們跟小孩一樣,總是不認錯→說謊→把事情搞大→惹出麻煩→到最後事情就爆了。錯誤不會死,但死的是人錯誤的反應。我就會一次次的跟他談:你覺得事情在哪裡時付出的代價會最小?於是現在他慢慢比較不犯錯,也有勇氣認錯。我所謂的基礎工程,還有「自我思考」與「連結他人」的能力。譬如有天他回家,問我要不要簽署讓判那位燙死親生孩子的父親死刑。我說我不簽,也舉了他自己小時候有次錯把葡萄酒當葡萄汁喝後的胡亂行為說給他聽,希望他了解,沒有一個父親願意殺死自己的孩子。我告訴他,做一個決定,不要只想一個角度,起碼要想兩個。因為大部分青少年的氛圍很小,很容易從眾。我希望他除了會想,也要能夠去連結他人,用很快的速度去感受別人的喜怒哀樂與在乎的事情。唯有這樣,別人也才能感受到你的想法與情感。Q:對於課業,你有沒有什麼要求?怎麼幫助他們探索自己生涯的方向?A:以前年輕時會在乎,現在大了,比較在乎的反而是他們的態度。像現在他們都知道,自己混了兩年,要考學測、基測,這一年得好好地拚,否則以後就沒得玩了。這一年,反倒是我和太太最快樂和自由的時候。我覺得,過去書念得好不好很絕對,以後出社會的成就,也很絕對。但多元化的社會,行業變多,只要有足夠熱忱、能力與興趣相符,同時可以熬過一段無聊過程以鍛鍊出一種專業,絕對能成為箇中佼佼者。亦即學歷並不等於人的幸福力。所以,我覺得應該盡量讓小孩多方面去接觸,找到自己的興趣。像我的小孩,從要當總統、消防員到當醫師,在他不斷的嘗試後,起碼更知道自己喜歡什麼、能做什麼。老大就說他想學財經,想變有錢。他小學三年級時曾經因為不愛寫字,跟我說他不想上學了,要我給他三天好好考慮。我說那也很好,可以在家自學,或者也可以日後去念職業學校,都會有出路的。結果他到處徵詢意見後,還是決定回學校念書,只因學校裡有同學可玩。我的想法是,讓他們在自由中得到自由,幫助他們茁壯、長得更好,更有幸福競爭力,遠比課業、學歷上的高低還來得重要。而這一年,雖然似乎是被逼著要去念書,但人生的命運常常就是你碰到什麼,就去面對。不妨把學測和基測當做是訓練自己的意志力、當做是打仗,所以一定要吃得好、睡得好,只要用對的方法,就會看到進步。

2009年6月8日 星期一

【一生受用不盡的經驗】/洪蘭

【一生受用不盡的經驗】/洪蘭
一個朋友的孩子大學畢業半年了,沒有去找事,窩在家裡,白天睡覺,晚上上網。
最近跟他父母要錢,想去美國遊學,朋友來問我該不該讓他去,我望著他蒼蒼的白髮說:「你如果真的要為孩子好,讓他去,但是不要給他錢 。」 我想到了我妹婿的故事 。
我妹婿是美國人,從小就想作水手,嚮往外面的世界,想先環遊世界再回學校念。
雖然他父親是醫生,家庭經濟環境許可,但是父母並不給他錢,他也沒向家裡要,高中一畢業就先去阿拉斯加伐木存錢 。
因為阿拉斯加夏天日照很長,太陽到午夜才落下,三點多又升上來了,他一天如果工作十六小時,伐一季木的工資可以讓他環遊世界三季。
他在走遍世界兩年之後才回大學去念書。因為他是在自己深思熟慮之下才決定念的科系,所以三年就把四年的學分修完,出來就業。他工作得很順利,可以說平步青雲,一直做到總工程師。 有一次,他告訴我一個小故事,說這件事影響了他一生。
他在阿拉斯加打工時,曾與一個朋友在山上聽到狼的嗥叫聲,他們很緊張的四處搜尋,結果發現是一隻母狼腳被捕獸器夾住,正在號嚎,他一看到那個奇特的捕獸器,就知道是一名老工人的,他業餘捕獸,賣毛皮補貼家用,但是這名老人因心臟病已被直升機送到安克瑞契醫院去急救了,這隻母狼會因為沒有人處理而餓死。 他想釋放母狼,但母狼很凶,他無法靠近,他又發現母狼在滴乳,表示狼穴中還有小狼,所以他與同伴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找到狼穴,將四隻小狼抱來母狼處吃奶,以免餓死。
他把自己的食物分給母狼吃以維持母狼的生命,晚上還得在母狼附近露營,保護這個狼家庭,因為母狼被夾住了,無法自衛。一直到第五天,他去餵食時,發現母狼的尾巴有稍微搖一搖,他知道他已開始獲得母狼的信任了,又過了三天,母狼才讓他靠近到可以把獸夾鬆開,把母狼釋放出來。
母狼自由後,舐了他的手,讓他替牠的腳上藥後,才帶著小狼走開,一路還頻頻回頭望他。
他坐在大石頭上想,如果人類可以讓凶猛的野狼來舐他的手,成為朋友,難道人類不能讓另一個人放下武器成為朋友嗎?
他決定以後先對別人表現誠意,因為從這件事中看到,先釋放出誠意,對方一定會以誠相報。
(他開玩笑說,如果不是這樣,那就是禽獸不如。)
因此,他在公司中以誠待人,先假設別人都是善意,再解釋他的行為,常常幫助別人,不計較小事 。所以他每年都升一級,爬得很快。
最重要的是,他每天過得很愉快,助人的人是比被助的人快樂得多 ,雖然他並不知道聖經中有「施比受更有福」這句話,但是他的生活證明了這一切 。
他對我說,他一直很感謝阿拉斯加的經驗,因為這使他一生受用不盡。 的確,只有自己想要的東西才會珍惜,下過霜的柿子才會甜,人也是經過磨鍊了才會成熟。
領悟到[ 對孩子最好的保護就是不保護]
如果一個人大學畢業了還不知道自己要什麼,那麼應該要讓他去外面磨鍊一下,不要給他錢,讓他自食其力, 重要的是父母要捨得放下!
給他一個機會去證明自己、體驗人生,相信他也能!

養不起的未來

養不起的未來
雖然本文看起來好像是在勸勉青年人要珍惜金錢與物力 但是此文讓人深深動容的地方,卻是母親對子女最深的關愛。

日本的諷刺明星兼導演北原武不久前又獲得一個電影的國際獎。幾年前他的母親去世,他回故鄉去奔喪,他一直不喜歡母親,因為她一直不斷向這一個兒子要錢,只要他一個月沒有寄錢回家,母親就打電話給他破口大罵,真是所謂的死要錢,而且北原武越出名,她索取的錢越多。回到家之後,他還是忍不住大哭一場,想到他一直在外,沒有好好供養媽媽, 雖然是死要錢的媽媽,他還是覺得虧待母親。等辦完喪事,北原武正要離開家的時候,他的大哥把一個小包袱給了他說:
這是媽媽叫我一定要交給你的。北原武小心翼翼地打開小包袱看到一本存摺與一封信,存款是用他的名義開戶,存款金額高達數千萬日幣,信中母親寫道:武兒,在這幾個兒女當中,我最擔憂的就是你,你從小就不喜歡唸書,又亂花錢,對朋友太慷慨,當你說要去東京打拼時,我就很擔心你會變成一個落魄的窮光蛋,因此我每月從不間斷地要你寄錢回家,一方面可以刺激你去賺更多的錢,另一方面也為了替你儲蓄;你給我的錢,我一毛都沒有花,你大哥一家把我養得好好的,你的錢就是你的錢,現在就拿去好好利用吧!
看完了信,北原武哭倒在地上,久久站不起來...

王永慶曾經說過一句話:你賺的一塊錢不是你的一塊錢,你存的一塊錢才是你的一塊錢。
現在的經濟景氣越來越差,全世界都進入了,二低一高的時代低成長、低利率、高通膨;不要小看你隨手花掉的小錢:一杯咖啡、一包香煙、一件衣服...,省下它,就有可能改變你的一生,如果你身邊也有存不了錢的朋友, 告訴他北原武的故事,你就有可能成為他這輩子的貴人!
養不起的未來 --不是收入太少,而是開銷太大!

給孩子的一篇文章

給孩子的一篇文章
勇敢的人依然存在剛剛回來之後,洗完澡,我爸跟我說了一件事情,關於他教過的一個學生。那不是他導師班的學生,他只是教過這學生某科而已,這學生家境貧困,爸爸經商失敗後,欠了大筆債務,他媽媽非常瞧不起自己的丈夫,行李收拾收拾就離婚跑人了,留下他和他姊姊,悲慘的是,連他姊姊都瞧不起這個爸爸,也離家出走,從此再也不聯絡,留下父子倆相依為命。但,他爸爸其實是沒有能力養他的,經商失敗後,為了償還大筆債務,搞到最後連房子都只能用租的,平日就開計程車維生。他爸爸買不起車子,只能跟車行用租的,而跟車行租車,一天不管你跑多少客人,到晚上就是固定要繳錢回車行,算是租金;偏偏現在經濟又不景氣,計程車又不是很好賺,常常跑不到客人,連固定繳回車行的每天的租金,有時都還要自己貼,更發生過,繳錢給車行後,只剩下十塊錢坐公車回家,連飯都沒得吃。而這學生,高中考上我爸任教的學校──南港高工。說實話,真的不是什麼好學校,可想而知他的成績有多差,但是他真的很認真,同學討論哪裡好玩好吃的,他都是默默聽著、一聲不吭,因為他沒有錢,更沒有時間讓他揮霍他的青春。但是他真的很厚道,也許這點遺傳了他的爸爸,社區的義工、醫院的志工…他都當過,證書獎狀厚厚一疊。從國中時代,他就有一個交往中的女朋友,後來這女孩子考上北一女,雖然高一高二仍然有來往,卻都是為了利用他,因為他的電腦繪圖很強,總是幫女孩應付所有大大小小的美編、壁報…等等。到最後,女孩終究還是離開他,北一女、南港高工,這之間的距離有多大,男孩子自己心裡也曉得,他也知道這女孩,就像他的媽媽瞧不起他爸爸一樣的瞧不起他,從此再也沒有來往。但是卻並未造成他喪志頹廢,他一樣為了生活和前途努力的打拼。四年前,他從南港高工畢業,應屆考上台科大高分子工程系,他爸爸知道他考上台科大,真的很高興,可是卻也很憂心,因為,他爸爸出不起學費。他爸爸很難過的告訴他,他只能想辦法自己出學費。就這樣,四年來,他沒要他爸爸一毛錢,除了第一學期用助學貸款,每個學期他都拚命的打工好付學費跟生活費,甚至,他還拿錢給他爸爸補貼家用。一樣的,這四年來,他犧牲了無數的玩樂,他沒本錢像一般大學生一樣,逛街、花錢、吃好吃的、治裝打扮,他根本沒時間,也沒本錢。甚至,他連女朋友都不敢交。四年後的今天,他跨組考研究所,成了台科大自控所的榜首,同時更考上台大機械所。今天,他去找教授,教授一個個問每個來的學生什麼高中、什麼大學畢業?每個不是建中、台大、交大,就是竹中、清大,輪到他,他很坦然的說,台科大。教授說:「哦~不錯啊!什麼高中畢業?」「南港。」「南港高中?」他搖搖頭:「南港高工。」教授看著他,點點頭:「好,你進來。」
找完教授,他打電話給正在開計程車的爸爸,告訴他爸爸,他考上台大研究所了,要他爸爸也要勇敢活下去。他爸爸接完電話,當場淚如雨下,再也無法做生意,一路開著車回家。他爸爸打電話給我爸爸的同事,也就是這學生高中的導師,一邊講電話、一邊哭,他覺得真的很愧疚,四年來,他沒給過這孩子一毛錢,他不是不想給,他是根本給不起;當老婆跟女兒離開他之後,若非這兒子還在他身邊,勇敢的為了自己和爸爸而活下去、而努力,他早就沒有活下去的勇氣了。今天,他兒子打電話給他,鼓勵他,也要勇敢的活下去,他真的徹徹底底的潰堤了,一個客人都不能載,就這樣哭了一整天。我想,這孩子一定會成功的,在那樣的逆境,是我怎麼想都沒辦法想像的,從來不愁吃不愁穿的我,真的可說是十分汗顏,當我還在想著買多少化妝品、買多少衣服時,當我還在計較著怎麼我的錢都不夠我吃喝玩樂加打扮時,有人這麼辛苦而又勇敢的生活著。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就發生在今天的台灣。
在這個時代,勇敢的人,依然存在。
很了不起的小孩,在這個父母承受不了失業壓力時,
只會帶小孩一起自殺的社會,很值得把信傳出去.

2009年5月30日 星期六

小孩吵架,最應該要教育的幾乎都是大人

小孩吵架,最應該要教育的幾乎都是大人….

「小外甥在學校闖禍了!」接到爸爸的電話。「什麼事啊?!」我問。
「聽說把小朋友打到流鼻血啦!」爸爸有些緊張,他要我立即前往學校了解情況並處理。
我一直很疼小外甥,他個性很憨厚,為何會出手打人呢?我實在搞不懂!
於是立即放下手邊工作,逕往學校去……進導師辦公室時,映入眼簾的是:我的大姊一直彎腰卑恭的向對方家長道歉…但是對方家長似乎完全不領情,脾氣火得像什麼似的…對方家長還一直說要找警察來,一定要把小外甥關起來…!!!

看看站在一旁的小外甥,他的臉色鐵青,一肚子火氣,我知道他從小的脾氣就是拗,但是從來不和人惡搞的!他今天動手打人,我相信一定有他的原因… 我一進去導師室,什麼話都懶得說,直接抱起了小外甥,說:『不要怕!舅舅來了!你什麼話都可以說!』

這時小外甥終於忍不住哭了起來…『打人就不對了!說什麼說!還有臉哭?!』對方家長劈頭就這樣堵我!我火氣也來了,決定嚇對方一下,開口就操台語開罵:『幹!你是三小!沒看見恁倍在教厝裡的小孩講實話喔?!』『你不滿的話,去傳人過來!』『恁倍最看不起不懂事理就說:打人就不對ㄟ人!』對方先是愣住了!頓時聲音變得一片寧靜…
(看來,社會上多數還真的欺負善良的人…!)

打破沉寂,直接問老師發生事情的原委!沒想到老師也說不出所以然
(這時候我的火氣真的來了),於是我讓小外甥告訴大家為何他要打人!
同時我要求被打的小朋友一起站在老師面前,要他們當面對質!
『美術課,我在做我的勞作啊!』『他很沒禮貌,過來借我的東西都不說一下!』
『但是我不想要借他啊!』『他每次向人家借東西都不還,也不會珍惜…!』
『今天他拿了我的萬能糊就跑!我就衝過去要拿回來!』
『但是他都不還我,我也搶不回來!』『他突然把我的萬能糊往窗外丟,別的同學幫我撿起來!』『他還用很難聽的話一直罵我…』
『我叫他不要再亂罵,他就對我比中指,還向我吐口水…』指著自己的鞋子。
『所以我生氣就一拳打過去…』『他…流鼻血了…』小外甥低著頭,很後悔的表情。

……………………………………………………………………………………………
當小外甥敘述過程的同時,我一直盯著這個小朋友和家長,並不斷確認對方的反應,其實我完全相信小外甥不會亂說… 我回頭問挨打的小朋友:『 那時候 老師呢?!』「上廁所…」他小聲的說。『
他講的有沒有不對的呢…?!』我接著問。「我有跟他借啊!」他反駁。『
借個萬能糊也沒什麼啊…!』對方家長從旁幫腔。『
但是他有答應要借你嗎?!』我不讓他閃躲,他回答不上來…。
『小氣!借我們不就好了嗎…?!』對方家長這時理直氣壯的說。

我狠狠的瞪了對方家長一眼,這下真的是秀才遇到兵了…
知道不來些突然的手腕可能沒完沒了,
立即轉頭告訴老師:「既然家長這麼喜歡請警察來,還是請你撥電話請東門派出所的員警先生來一趟好了!」
這句話一出來,全部的人都愣住了!(包括對方家長)
接著我緩緩的說:『今天我們的小孩的確打人,犯了錯,實在傷害了同學!』
『我們願意就法律層面完全負責,包括醫療賠償!』
『但沒經過別人的同意,私下拿就是偷,公開強取就是搶!』
『畢竟起因是對方強奪我們的物品,我們絕對不會放過!』
『搶奪他人財物屬於公訴罪,屬於非告訴乃論,一經提告就無法撤銷!』
『未來提告的話,那個部分請他們自己負責!我就此先聲明!』

知道自己語氣說得很緩,但是絕對有很強的殺傷力!
老師當然不願意打這通電話,立即出來緩頰…
但是我態度非常堅持,我說:『既然你們讓我出來處理,對方家長也只認為是我們家的小孩很小氣,似乎所有的錯都是我們造成的!我們何必再多有爭執呢?!』

『讓這件事直接交給司法公正單位處理,對大家不是另一種學習嗎?!』
頓時對方家長突然像洩了氣的皮球,不能再多說什麼…!
趁著氣勢正強,我直接補了一句:『還是不要麻煩警察先生來這兒好了,我們一起前往警察局,好嗎?!』
我直接走向對方家長面前,正式的邀約… 半餉,對方家長看著我說:『有這麼嚴重嗎?!』
情勢演變讓我覺得對我方有利,但必須忍著些,我皺著眉頭說:『我不知道!』
『因為是你們的態度讓我覺得很嚴重啊!!!』
『要找警察來,是你們先提出來的!』『一定要關我們家的小孩,也是你們堅持的!』
『換作是你,不嚴重嗎…?!』
『只是我覺得來龍去脈既然我們都清楚了,我也認為必須採取行動啊!』
『我不袒護自己的小孩,他有錯,就該承擔受罰!』
『但起因是你們的小孩搶奪,我也必須讓我的小孩知道我行事公正!』
『是非對錯我們何必再浪費彼此的時間,私下在這兒討論個沒完沒了呢?!』
『讓法官和執法單位來教育我們的小孩,難道不好嗎?!』…………………

空氣又凝結了起來………… 對方的媽媽突然問我:『你要告我們什麼?』
『搶劫或搶奪吧?!我再問一下律師會好一些!』我故意說嚴重些。
我看見他們已經在計算如果我這樣一告的話,他們會很麻煩…

頓時決定來個火上加油的手腕,把胸前的錄音機(當時只有小型錄音機)拿出來,
對他們說:『從我進這個門,我們所有對話我都錄下音,需要時可提供法官參考!』
我知道這個動作是很具有挑戰性的,通常的人一旦面對麥克風或者錄音、錄影時,都會收斂許多…我看他們立即壓低聲音討論起來,然後對我很防備…

趁著對方陷入抉擇與討論之際,我看著小外甥說:『你覺得你自己有錯嗎?!』他點點頭。
『你覺得你應該怎麼辦呢?!』我問他。『道歉……!!!』他小聲的說。
『但是不是做錯事情,靠著道歉都可以解決啊!你知道嗎?!』我補充。

大姊在一旁著急,但是我請她把事情交給我,不要再表示任何意見…
『你們討論結果如何呢?!我們可以一起去警察局了嗎?!』我再次邀約對方家長。

『有其他方式解決嗎?!』這時對方爸爸口氣委婉許多。
『你說呢?!我想聽聽你的意見!!!』我回答。『你們的小孩向我們道歉!這件事就算了!』他似乎認為這是解決的方式,而且說得有些勉強…。
在一旁的老師似乎認為這很合理,還猛然點頭…結果,我直接拒絕,說:『不!!!』這個拒絕一出現,大家又都愣住了…『為什麼?!』
對方家長認為我很無禮拒絕他們的善意。
我清了清喉嚨,說:『該道歉的不應該只有我們家的小孩!』
『起因是誰呢?!你認為你們的小孩沒有錯嗎?!』
『請不要告訴我:被打和流血的人已經夠可憐了,所以可以免責!』
『那麼你認為該如何?!』對方家長問。

我知道他是壓抑著火氣,也知道他有些小來頭…『
你們的小孩也必須道歉!』我認真的說。
我看見他鐵綠著臉的表情實在很好玩,於是補充一句:『還要正式寫和解書,請老師當第三公證人!』此話一出,相信大家都會認為我不通情理,其實這是為了避免未來產生麻煩。
事情的結局就是如我的要求:
一、這2個小孩彼此道歉,互相寫一份道歉卡給對方。
二、雙方家長簽立和解書,老師當公證人。
三、此間醫療費用憑收據由我方支付。(其實也不需要看醫生,所以免付)*****************************************
後來回到 大姐 家時,我問她:『為什麼妳要道歉…?!』
她說:『對方家長很兇,對方小孩也流鼻血…!』
後來我們聊很多,我略作整理如下:(僅供大家參考)

一、『闖禍』有時是一種無價的學習!
1.不要讓小孩子因此退縮了!
2.即使在外頭打架,先問清楚原因!(不要急著揍小孩,這也是一種教育!)
3.有時候我還會告訴自己的小孩:『打得好!』『我也一樣會忍不住去K他!』
4.但是事後等小孩心平氣和之後再引導:如果重來一次,有其他方式嗎?!
5.不論如何,當家長的心情必須很平緩!

二、即使小孩真的犯錯了,家長不必急著去道歉:
1.又不是家長犯錯,所以請家長不必『強出頭』吧!
2.要道歉的是小孩子,所以小孩必須在過程中了解『錯在哪』!
3.如果家長一直搶著道歉,就等於幫小孩子到處在「擦屁股」!會養成小孩倚賴!
4.『不積極作為』其實就是一種『作為』,但是家長必須耐住火候!
5.引導小孩子從單一事件,了解到「如果再有近似的情況,該怎麼辦!?」
6.讓小孩子自己知進退,這才是教育!(壓抑不是唯一或者最棒的管教方式)

三、家長必須多為自己打氣與加油:
1.全家人的『健康』必須排在第一位!
2.『成績』必須排在『品格』的後面!(太多家長排錯了!)
3.多找機會和小朋友聊天!(543的亂哈啦也很好!)
4.不要讓自己當『一輩子』的家長!當小孩25歲之後,該當朋友比較好!
5.不要把小孩子的問題『放大』!但要將他們的好『放大』!
6.常常給自己加油一番!
7.『家』是最好的一個一個倚靠!向著家人要能夠敞開!
8.好朋友之間也常常一起互相鼓舞!

牛叔 2009.04.20.(一

2009年5月28日 星期四

別為孩子強出頭

別為孩子強出頭
星期三中午,我在校門口等荳芽下課,這一天她特別晚出來,幾乎已經剩沒幾個學生了,我才看到荳芽一臉悶悶的走出校門...... 「今天怎麼這麼晚?」我問。 「老師留我下來談事情......」不太想再說下去的樣子。 我不再追問,「想吃什麼好吃的,我請妳去吃。」 荳芽嘴角牽動了一下,笑笑。「妳中樂透呀?今天這麼大方......」 我圈住她的肩膀。
「我看妳好像不太開心的樣子......被老師罵啦?」 荳芽搖搖頭。邊走邊跟我說她受的委屈....... 據荳芽說她班上有一位同學已經幾次偷她的東西了,今天那位同學拿了荳芽的橡皮擦,很快的把荳芽的姓名貼紙撕掉、換上她自己的姓名貼,硬說那橡皮擦是她的。有同學告訴荳芽親眼目睹那位同學翻荳芽的鉛筆盒,荳芽覺得已經三番兩次發生類似的事了,深覺委屈。
說著說著,她就哭了...... 我問她:「所以剛剛老師是跟妳談這件事嗎?」 荳芽點頭。「老師說我們沒有辦法證明那個橡皮擦是我的,說不定是那個同學剛好跟我有一樣的橡皮擦,所以,沒辦法這樣就說是她偷我的......」 荳芽說到這裡,泣不成聲。「她之前就拿過我的鉛筆了......而且也有同學看到.......」 荳芽的老師沒有質問那位涉嫌偷東西的同學,而是和荳芽談「沒有證據時,我們不能指稱別人是小偷」。荳芽覺得委屈,我看她這樣也心疼,但我認同老師的作法。

我跟荳芽聊起每一季我都必看的美國影集「CSI」(賭城的才好看,其他的紐約和邁阿密一般而已)。「當CSI的探員在辦一個案子時,他們只相信物證,不太相信證人說的話。為什麼?因為人會考慮到自己的利益或立場而說謊,證物不會說謊。如果一個CSI探員心裡認定某一個人是做壞事的嫌疑犯,但是他一直找不到物證可以證明壞事是這個人做的,他還是得相信他懷疑的這個人沒有做壞事......」 荳芽擦乾眼淚,看我。「那這樣有些壞人不就永遠不會被抓到嗎?」 我點頭。「是這樣沒錯。」 荳芽說:「那不公平!」 「荳芽,這個世界上的所有事本來就不是全部都公平的。為什麼妳可以有那麼漂亮的橡皮擦,妳同學沒有?她可能也會覺得這很不公平呀。我們不能什麼都要講絕對的公平,在公平之前,我們可以先講尊重......妳沒有辦法證明妳同學偷妳的東西,那麼,妳只能尊重她的人格,相信她不是小偷。

老師這樣做是對的,萬一橡皮擦真的是她的呢?妳隨便說她是小偷,她會很難過;老師如果隨便就問小朋友『妳有沒有偷人家東西?』小朋友的媽媽是可以來學校告老師的......尊重一個人,我覺得比公平更重要。」 「我尊重她,那她會不會把橡皮擦還我?」還是很在意她的橡皮擦! 「我不知道。」我跟荳芽說:「我只知道妳不能因為覺得自己有損失,就隨便說別人是小偷。」 「那我真是倒楣!以後不帶漂亮的東西去學校了。」荳芽開始想保護自己的方法了。 「妳的同學不會全是小偷,就算有,也不必拿別人可能會做錯的事來處罰自己,妳還是可以做妳想做的事,比如說下次妳不要在橡皮擦貼姓名貼,那一撕就撕掉了,妳可以用原子筆在橡皮擦上寫一個小小的A或是只點一個小點,做一個只有妳自己認得的記號,下次再和同學的東西搞混,就很容易分辨了......」 荳芽笑著說:「對耶~~」開始說了一連串她想到可以用來表示擁有權的暗號方式...... 大約過了一個月後,荳芽很開心的跟我說:「媽媽,那個拿我橡皮擦的同學今天把橡皮擦還我了,她說她想跟我當好朋友、一起玩,問我可不可以......」 我微笑看荳芽。 「媽媽,我想她以後一定再也不會拿我的東西了,我們一定可以當很好的朋友......」荳芽很天真。

「不一定喔~~人,是每天每天都在變的......」我還是把我對人性的的看法跟荳芽分享,雖然我知道她不一定可以理解,也不一定願意這樣相信。 過了幾天,荳芽又氣極敗壞的向我訴苦:「那個拿我橡皮擦的同學又叫誰誰誰不要跟我玩了......」 我依舊只能微笑,傾聽。

欺侮人的蝴蝶 上個月有一天,我接到蝴蝶的老師打來的電話,老師很委婉的告訴我,有一位小朋友的媽媽在聯絡簿上寫她的女兒回家訴苦說蝴蝶要她女兒帶糖果去學校、才肯跟她女兒玩...... 我在上「父母成長課程」時,有媽媽問過我這樣的問題,我還記得那位媽媽很憂心的問我該不該為女兒準備糖果呢?她的女兒大約跟蝴蝶差不多大。我當時回她:「如果女兒很堅持要帶糖果去留住這個朋友,家裡也正好有糖果,就讓她帶吧!讓她自己去感受一下用糖果交朋友的過程是怎麼回事。如果家裡沒糖果,也不必刻意再去買,直接告訴孩子沒糖果,讓她試試看是不是真的沒帶糖果就交不到朋友......」
倒是沒人問過我要是自己的孩子是威脅人家、使壞的那個,媽媽要怎麼辦呢? 在我看來,孩子出現問題時,大人總是慣常以自己的思維來套孩子的狀況,而且那狀況永遠只有絕對的一種──被威脅的孩子肯定是無助的、可憐的,爸爸媽媽心疼之餘,總是急著要為孩子出頭;威脅人家的孩子肯定品格有問題,作父母的,要很羞愧的致歉,並且難過,作老師的,一定要善盡告知家長、糾正孩子的責任...... 處理孩子的問題,真的永遠只能這樣嗎?

我靜靜的聽老師向我敘述過程。然後,我問老師兩個問題:這個被蝴蝶威脅的孩子是個受氣包型的孩子嗎?她和蝴蝶平常的互動如何? 老師說這小女生和蝴蝶一樣強勢,她們兩個在班上都是喜歡爭做大姐頭的女生,所以兩個人時常不對盤。 我要了解兩人平時的互動是希望知道:蝴蝶和她是不是平時就一起玩得很熱絡的好朋友,如果是,我就會猜測莫非她們的友誼一直是以「蝴蝶威脅人家」建立起的?如果兩個人平常就不太在一起玩,蝴蝶為什麼突然會對她做這樣的要求?......

我不一定可以圓滿的處理孩子的紛爭,但我希望理解兩個孩子的真實狀況。唯有充份的理解,我才可能不偏頗的和蝴蝶討論這件事。 我回家問起蝴蝶這件事時,她承認她有要求同學帶糖果來、才要跟對方玩。我問她:「為什麼?她以前有帶過糖果來請妳們吃嗎?妳很想吃她帶的糖嗎?」 蝴蝶回我:「我本來就不喜歡跟她玩,她每次都要跟我爭,還罵我沒教養!媽媽,沒教養是什麼意思?」 「那是不好的話!不要這樣說別人!」看來老師說的兩人平時就劍拔弩張、關係緊張不假。 我又問蝴蝶:「那她如果真的帶糖果來給妳了,妳就會跟她玩嗎?」 「會吧~~勉強......」蝴蝶這樣回我。 「所以妳是真的很不喜歡跟她玩,是不是?」 蝴蝶點頭。

我說:「如果我很不喜歡跟一個人在一起,不管她給我什麼,我還是不跟她在一起。因為,跟她在一起玩,我就是不開心。」 蝴蝶很無奈的說:「可是老師都會說大家要相親相愛、一起玩呀......我就不想呀......」 我自己就是個跟不對盤的人在一起、講三句話就變啞巴的人,所以我可以理解蝴蝶的無可奈何。我們大人自己都有選擇朋友的權利,為什麼卻獨獨不給孩子同樣的權利、硬是要規定他們不管跟張三李四都要相親相愛呢? 「妳可以不跟那個小朋友玩,妳直接跟她說或跟老師說,我不反對,妳可以自己決定妳要跟誰做朋友。但是,就算妳不喜歡這個小朋友,妳也不能跟她說帶糖果來才跟她玩.......妳這樣叫威脅人家!不管對誰,妳都沒有權利這樣做。」

這是我對蝴蝶的「教訓」! 我跟蝴蝶談過這件事後,並沒有再跟老師報告結果,我總是覺得「跟當事人溝通是唯一有效的溝通」。 在這個事件上,我認為我應該對我家的當事人──蝴蝶;另一位小朋友的媽媽應該針對她的當事人──她女兒。而不是一個媽媽向老師抱怨→老師再把抱怨轉達給另一位媽媽;然後,再回來一次,另一位媽媽向老師表達歉意→老師再把歉意轉達回來給抱怨的媽媽。三個大人忙得團團轉、介入、意圖解決孩子的紛爭,最該從這事件中體會學習的孩子們反而置身事外,只被告知了一些言不及義的泛道德教條。

不只是我自己親身經歷的事件,每日的所見所聞,我深刻的感受到現在父母對孩子交友的憂心所導致的過渡介入,終致令孩子失去了學習自我判斷及回應困境的機會,這樣的情形不因孩子的年紀而有所不同,大家極力的為孩子營造一個較無困難的環境,卻忽略了更重要的問題是:以後孩子所要面對的職場或現實環境遠比現在碰到的這些「誰不跟我玩」要困難許多,我們無法跟著孩子一輩子去為他解決所有問題,現在會心疼,但還是得忍住,讓孩子自己去經歷...... 當大人總是以自己的方式去幫孩子解決問題時,很快的或是幾年之後,我們又會發現「這個問題變形了」,它以一種更厲害的、其他不同的面貌再度出現在我們眼前,如此周而復始...... 我時常聽聞父母為孩子上火線抗議老師、對抗學校,或者只是去學校跟老師關切一下哪個小孩對我家孩子如何如何,這些「告御狀」的父母如果是上了新聞畫面,總是把頭臉包得緊緊的,蝴蝶的老師在跟我敘述這次的紛擾事件時,也是怎麼都不肯對我說出那位被蝴蝶威脅的小朋友是誰(這真的很怪!我回家一問蝴蝶,不也馬上知道那小孩是誰了嗎?)要溝通,不就是要大家面對面、開誠佈公的說出自己的想法嗎?如此隱晦,為的是哪樁? 不管是被欺侮的荳芽或是欺侮人的蝴蝶,我從沒有因為這些事找過老師。小孩的紛爭真的沒什麼大不了的,過幾分鐘、他們就雲淡風輕、又玩在一起了。真的有必要討論,還是讓孩子自己來說吧!爸爸媽媽實在不需要花這麼寶貴的時間去學校跟老師討論這些小孩的誰要跟誰好、誰不跟誰好。

面對孩子跟別人的紛爭,我通常只跟孩子分享她們內心的感受和我的看法。而我的看法其實也不重要,所以我也不以我的看法來左右她們接下來要採取的行動。一向被尊重的孩子,終有一天,她也會學到如何尊重別人的......

2009年5月23日 星期六

「圍棋系列報導4:職業圍棋發展 決定國際賽成績」(

「圍棋系列報導4:職業圍棋發展 決定國際賽成績」(陳楷報導)
台灣歷年來前往日本學棋的棋士將近三十位,近年來則因為台灣棋院的培養,許多家長選擇讓孩子留在國內。雖然張栩十歲就去了日本,但是當時的環境,不出國也沒有辦法成為職業棋士。台灣棋院副秘書長陳友義說,現在台灣已經由企業帶頭,自己培養棋士,「當初台灣的小朋友沒有機會得到很好的訓練,所以他們就遠渡重洋,跑到日本去,因為日本有一個很好的訓練環境。現在反而去日本的比例上就很少,因為去日本很辛苦,父母親都要輪流去陪他們。」
近年來政府慢慢重視圍棋,過去困擾棋士的升學、當兵甚至就業問題,都慢慢有了解答,南山高中有圍棋班,體育大學也要成立圍棋系,圍棋也可以服替代役,陳友義說,台灣棋院培養的院生,有天份的可以在職業這條路上走,但除了第一線的棋士以外,也可以培養圍棋行政教學的人才。「目前的問題是,如果要變成很傑出的棋士,相對一定要付出很多心力,尤其是小五小六的小朋友,是衝職業騎士最關鍵的時期,如果他們願意用休學或者自學方式衝個一兩年,對他們突破棋力很有幫助,但台灣目前還是在這個十字路口。」陳友義指出,全力衝刺當然進步最快,但台灣只有十分之一的家長會願意讓孩子休學每天下八到十個小時拼圍棋,其他的孩子都只是利用週末假日練習。但在中國大陸,想衝段位的青少年棋士幾乎七八成都休學下棋。也是台灣棋士棋力不如東亞三強的間接因素之一。
不過張遠錫認為台灣的圍棋界還是前景可期,「整個大環境不及中國大陸,甚至日本,有那樣傳統的規模,我們有很多優秀的棋士,每年選拔成為台灣的職業棋士,也出現很多人義無反顧的投入,把圍棋當成一生可以追求的事業,到目前為止還需要更多的關切、更多的資源投入。」
過去台灣選手只有周俊勳拿下LG世界盃的棋王,現在國內每年舉辦的兒童圍棋比賽到達了一百五十場以上,12歲的簡立辰也拿到韓國總理盃世界業餘圍棋大賽冠軍。陳友義認為,台灣要出現下一個張栩或者周俊勳,也許不用十年、二十年,「他們也覺得台灣的新銳棋士潛力無窮,或許五年,不用等到十年,就有令人驚訝的成績也說不定。」
除了各國的傳統盃賽,圍棋也從智力運動會開始踏進了競技運動的範疇,張遠錫說,「台灣目前企業家的投入,幾乎是圍棋活動最大的資源。也很希望把職業棋士這部份做好。台灣棋院、海峰棋院,更早以前的應昌期基金會,社團也有中國圍棋會,中華棋協,各地方都有社團。現在全國體育總會也接納了圍棋。因為不久之前在中國大陸有智運賽,2010年廣州亞運也把圍棋列入。把它列為一個體育項目適不適當,我們暫且不討論,但現實背景是體育競賽目前比較有制度,各國對外窗口有規格,所以我們也樂見其成,圍棋可以被亞奧運接納。」
兩年後的廣州亞運,圍棋將設有男子個人、女子個人、男子五人團體、女子三人團體以及混雙兩人賽五面金牌。不過張栩表示,日本棋院對國際比賽的態度還很保留,「我並不太瞭解,因為像智運會,圍棋加入競技運動的時間還不久,日本棋院方面還在觀望,比賽制度完整嗎?格調夠職業棋手的水準嗎?還在觀望中。」所以張栩雖然有資格代表台灣參賽,卻也不能打包票一定可以去廣州亞運,「代表台灣參加的比賽,我如果有機會,是感到很榮幸可以為國爭光的。可是我還是屬於日本棋院,不能自作主張。」
張遠錫則認為,「如果要徵召張栩參加比賽,當然要經過協商,而對人跟事的尊重是第一條件。應該有高層級的對話,張栩其實就第一線棋士來說已經是老人,因為現在巔峰狀態的都更年輕一點,我們也希望張栩可以不斷進步。只是有機會參與,並不代表是目的,應該是全力投入而且充分發揮,才有意義。」
張遠錫也提到,圍棋雖然現在踏入了競技運動,但台灣也不能拘泥於比賽的成績。「這樣一個大環境的背景,大家會想,台灣畢竟土地小人才少,比較之下輸給人。事實上,圍棋不應該單純只從競技角度來思維。因為圍棋還是一個很好的人文教育,可以補足現在教育體系的不足。」而張遠錫近年來全心投入的圍棋教室,就想從跟圍棋相關的遊戲推理、美術工藝以及團康活動,幫助幼兒開發潛能。

「圍棋系列報導3:張遠錫圍棋教室 教導人生道理」(

「圍棋系列報導3:張遠錫圍棋教室 教導人生道理」(陳楷報導)
旅日圍棋國手張栩雖然不能常常回來台灣,但是他在台灣還是舉辦了張栩盃,幫助建立年輕棋士的舞台,而張栩的父親張遠錫,也替張栩回饋下一代,則從更小的孩子開始著手,在鶯歌的才藝教室裡從圍棋教導孩子做人做事的道理。
張遠錫說,圍棋不但可以啟發智力,而且也可以培養孩子未來面對人生各種困難挑戰時的態度。「怎麼樣教導孩子勇敢?告訴孩子,在棋盤經驗上很容易立刻指出,勇敢的第一個層次就是你敢面對,第二個層次是你主動去施展魄力,給對方壓力,第三個層次,也是更高的層次,就是你敢割捨。原來人要棄掉一個現實的利益,就是割捨。以人的一生,你不作割捨,樣樣都想要,你反而很容易一事無成。這個教導在平常的語言、思維上,不太容易發生,也很難對一個很乖巧謹慎的孩子,跟他提出勇敢的定義,可是在棋盤上他不能透徹這一點時,我們順勢去導入,等孩子姑且一試也好,體會到也好,他會在嚐到甜頭以後成為他性格成長的一個教材。」
另外張遠錫也認為,圍棋教育教的不只是棋盤上的技巧。「我們談圍棋的時候,開口閉口談的都是棋子的效率。每一手棋都是效率,當你的生活、你的節奏也開始懂得效率的時候,我們就希望棋學得很好的孩子,未來成為科學家、成為藝術家,另外一個領域的專業人士。因為他有了這樣的訓練跟寬廣的視野,他會在另外一個領域發揮更大的社會功能。」
而張遠錫說,從小就學會對人體貼、關懷的話,這樣的孩子是最可愛的孩子。而圍棋也可以培養孩子的人際關係。「我還是很在乎一個孩子會體諒人。他只要會懂得設身處地為人著想,這個人就是非常優秀的人,而在圍棋裡所有的學習,一開始接觸到就是你要把對方的思考,納入你的盤算中,換句話說,你絕對不能一廂情願,愛怎麼下就怎麼下。你要把對方可能有的心思列入考慮,才能下出好棋。所以孩子會把自己想要說的話,要做的事情,自己的行為,把對方的感受一併估算進去,這孩子就是可愛的孩子。我們很慶幸我們兩個孩子是這樣的,我也一直在這方面試著教導。可是一般的孩子你硬梆梆的去跟他談這個理論時,都很沉悶而且不受用,所以我還是設計講故事、好玩的遊戲,導入這種談話,也希望我自己可以更成熟,把事情做得更好。」
雖然圍棋是兩個人的對決,但是張遠錫也說,圍棋也是團體同儕可以一起研究的遊戲。「只有在兩個人對戰這一刻是自我本位。但是在思考上,是把對方納入我們共同完成一盤漂亮的棋,兩人是互動的。其他週邊,你有師長、朋友一起研究,互動很值得推動,圍棋的週邊你永遠在這個大集團裡。」
所以張遠錫說,台灣的圍棋教育,比起日本南韓跟大陸,已經走出了一條自己的路。「圍棋幼教不但是我關切的,也是台灣目前做得很好的一塊。所以我從職業談到最基礎的潛能開發,目前還有很多要努力,可是我們也有自己的特色,是被肯定的。」台灣的職業棋士也多半沒有放棄學業,一面下棋一面唸到大學,這也是國外少見的。

「圍棋系列報導2:張遠錫致力圍棋教育 開發兒童潛能」(

「圍棋系列報導2:張遠錫致力圍棋教育 開發兒童潛能」(陳楷報導)
旅日圍棋好手張栩的父親張遠錫1996年原本準備移民美國,但是張栩去日本慢慢下出成績以後,張遠錫就決定回到台灣,以自己教育一對兒女張栩跟張葳的心得,在台北縣鶯歌開設了「遊戲間綜合才藝教室」,走上開發兒童潛能的另一條路。「當時張媽媽對我很質疑,因為我這個人個性比較魯莽,用圍棋週邊做延伸教育,我棋力也不高,勉強講當時就是業餘初段,算是基礎棋力,加上我們也滿遲疑,國內大部分的人是不是這麼樂意接受別人不同的經驗。下定決心回來之後,我也針對張栩在台灣、在日本接受很多名師的教導,我們從他背後看得到的這些令我們很感動的圍棋週邊,擬定出一個方向。」
張遠錫把教育孩子的經驗,總結成十個主題,包括智力、專注、耐性、勇敢、積極、刻苦、效率、奔放、謙和以及關懷。「學圍棋會幫助孩子聰明,也是專注力跟耐性很好的訓練,再加上我們看到日本棋界,林海峰國手顯現的風範,所以我把主題設定從智力、專注、耐性、勇敢、積極,延伸到對孩子的刻苦、效率、奔放,也就是有創意,到謙和、能夠虛懷若谷,最後懂得關懷。我們也很高興張栩是一個孝順的孩子,滿體諒我們大人。」
小孩子好動、靜不下來,缺乏定性跟耐性,是常見的毛病,雖然成名的張栩原本個性就沈靜自持,但是張遠錫說大張栩三歲的姊姊張葳,沒有把下棋當成職業,一樣很快就適應在美國獨立生活,畢業以後也馬上在美國的銀行界找到高階管理工作,「張栩也許是一個特例,他在棋上可以完全發揮;但張威個性完全不同,非常活潑好動,他走的又是不同的路,但我們的女兒也把自己充分發揮,所以我就認為,小的時候我們某些帶領,是對孩子有幫助的。」
雖然很多望子成龍的家長希望培養自己的孩子變成下一個張栩,不過張遠錫的才藝教室裡,一開始教的並不是圍棋。而是跳棋、五子棋、以及張遠錫自己開發出來的「板塊圍棋」。「我以一個圍棋教室去推動的時候,先把這週邊可以談的事,或者是有趣味的活動,先去啟發孩子。等孩子能夠充分發揮力量的時候,再導入圍棋,因為我個人理念是圍棋很難,讓孩子還沒有做好準備或者基本訓練就讓他接觸圍棋,反而碰不到真正的內涵。」
張遠錫發了許多圍棋週邊的教材、遊戲,而兒子張栩也很關心老爸的幼兒教育,兩人合出了一套教材,張栩也認為13路棋盤也很適合小朋友學棋,「圍棋正式是19路棋盤,可是如果讓孩子在13路棋盤,有更長的時間、更深的鑽研,孩子各方面態度的成長,對圍棋的體會,價值會更高。我們常常討論,這個部份他倒是對13路棋盤的價值很有概念。」張遠錫的才藝教室不只教圍棋,但是他教出來的孩子,始終保持四到五位加入台灣棋院當院生,也是台灣職業棋士的搖籃。-->

「圍棋系列報導1:棋士張栩揚威東瀛 集四銜於一身」(

「圍棋系列報導1:棋士張栩揚威東瀛 集四銜於一身」(陳楷報導)
圍棋是源自於中國的古老藝術,而過去的七八十年,華人棋手到日本下棋,從吳清源、林海峰到王立誠、王銘琬,進入二十一世紀以後又出了個張栩,21歲就挑戰本因坊,2008年更一口氣下了六十盤棋,包辦了日本棋院七大賽當中的名人、天元、碁聖跟王座四個頭銜,個人成就來到了新的境界。回顧過去這一年,張栩認為今年最重要的比賽應該是名人賽,七戰四勝的比賽,體力跟腦力都發揮到了極限,「在這個比賽中,我們下到第七盤,四勝三敗衛冕名人,可能是這一年來最重要的比賽。」
看張栩比賽的台灣棋院副秘書長陳友義表示,除了碁聖,名人是七大頭銜中第二大的賽事,張栩又先吞下兩敗,「但是張栩很沉得住氣,可能因為張栩的師父林海峰也是兩枚腰,有耐力,下完六盤三比三,打平以後第七盤獲勝。」「這盤棋是關鍵的一盤,如果名人這一盤輸掉,後面天元、王座可能都會受到影響。」
而王座跟天元也同時進行,張栩的賽程很辛苦,但是前面拿下名人激勵了張栩的士氣,一口氣又多得兩個頭銜,但是張栩依舊很謙虛,「怎麼說呢,運氣也滿好的,很多棋都是在劣勢下逆轉,感覺今年是自己運氣很好的一年。」
張栩近五年是日本棋院最頂尖的棋士,累積不少大比賽的經驗後不斷成長,他把自己的進步歸功於太座小林泉美的幫忙。「我的妻子也是女流棋士,她很瞭解一個棋士的生活,在我賽程繁忙時,很多事情都要處理,她在背後出了很多力,讓我可以集中在棋上。這一年的成績,不是我一個人可以做得到的。」
張栩說日本棋院的棋士生活很單純,除了下棋、打譜以外,張栩也會陪陪小女兒張心澄,或者打羽毛球健身,不過今年下半年實在太忙,所以比賽以外的時間都拿來休息。「生活不斷地在變化,但一點一點的走入安定的步調,太太把孩子帶得很好,家庭環境對我精神紓解也有很大的幫助,有空也經常跟孩子玩在一起。」
張栩的父親張遠錫說,張栩十歲就迷上圍棋,中間也曾經遇到挫折想要放棄,但是林海峰一直鼓勵他。「張栩對勝負的遊戲很熱衷,很小的時候家裏就玩撲克牌競賽,加上棋的輸贏,他算是小的時候就把自己調整到很在乎。會迷上圍棋,最大的動力就是你要贏多輸少。」也因為下棋,張栩培養出專注跟耐性。「他從小對圍棋就是這樣的態度,所以我們也滿鼓勵他走讓圍棋的路,其實他小學功課非常好,選擇之下,我們也希望他朝著自己愛的東西去走,不知道他現在有沒有後悔就是了!」
張栩則說自己很幸運可以把下棋當成職業,「圍棋跟其他的遊戲不一樣,有內涵,有深度。作一個棋手,你可以花一生的心思精力全部投入下去,你也找不到答案,等於像是藝術的境界,可以不斷的追求。」張栩認為,人在自己喜歡的興趣可以作為行業,樂於其中,用一生都不斷的追求,是很難得的事。「能夠得到頭銜是很高興的事,但除了拿頭銜以外,最重要的還是自己實力的提昇,境界提昇以後,我相信可以在棋盤上看到更遠的世界,下出來的棋譜也更有價值。」張栩也說,能拿圍棋當職業的人畢竟是少數,但就算只當成興趣,不但能夠提昇各方面的能力,人生也會更多采多姿。
張遠錫補充,圍棋比賽裡即使兩個人的棋力差距很大,但是經由讓子貼還點數的設計,起跑點還是一樣的。不同年齡、不同國籍、語言不通的人,不同棋力,都可以在棋盤上一決雌雄。而且起步很公平。「張栩小的時候就說,圍棋比賽看起來運氣成份最小。他十幾歲拿到日本職業段位以後回國,女兒也從美國回來,我們一家四口難得在台灣聚會,外面活動一天完回家,爸爸就提議四個人難得,打一場麻將,他們小的時候就會。張栩就提出異議,他說,運氣成份這麼大的遊戲,有什麼好玩?爸爸很同意,你認為這個不好玩,那我們坐下來,爸爸跟你們聊一聊。張栩想一想,他說我們還是打麻將好了。大概是老爸訓話太多!」
張遠錫跟張栩一個人在台灣,一個人在日本,既是父子也是朋友,雖然張遠錫的棋力不能跟張栩相比,但他給張栩的教育理念跟開朗的人生態度,卻是張栩在海外發展最穩定的後盾。



裁判宣布黑子中押勝,原本的肅殺氣氛頓時化消,旅日圍棋選手張栩露出笑容。張栩以三勝兩負擊敗高尾紳路,奪下十段頭銜,還改寫日本職業圍棋史,在七大頭銜中同時擁有五項,創下空前紀錄。
經過兩度挑戰,張栩總算抱得冠軍杯。張栩原已擁有名人、天元、王座與碁聖四個頭銜,十六日又錦上添花奪下十段;這是自昭和五十二年(一九七七年)日本職業棋壇創立七大頭銜以來,首度出現五冠王。若再加上張栩得過本因坊頭銜,則七大頭銜中除棋聖外,張栩全拿過,獨步當今棋壇。
廿九歲的張栩謙虛地說:「多了個頭銜責任更重了,今後如果不在世界賽中嶄露頭角,好像對不起眾多棋迷。」張栩說這話,是因為數天前在富士通杯世界大賽第二輪敗給南韓選手李世乭,讓他懊惱不已。
十四歲到日本學棋時,張栩就多次參加在高尾紳路處的研究會,這次在十段賽對決,兩人英雄惜英雄。回憶起以前一起研究圍棋的日子,張栩說,真的非常快樂,下棋的內容也非常豐富。
張栩比賽時慣穿黑色系服裝,成了註冊商標。張栩平常神貌溫煦,一坐到棋盤前,卻好似老虎用銳利眼神注視獵物,攻城掠地毫不留情。
在七大頭銜比賽中,四項是一日制,三項是兩日制,一日制的三到四小時廝殺,似乎比較合張栩胃口。唯一未拿過的棋聖頭銜因採兩日制,張栩至今連挑戰都還無緣,要完成獨霸七大冠的偉業,還得更加努力。
張栩瘦而白,棋迷擔心他受不了棋賽的煎熬。通常,決戰之日張栩不吃早餐,中午也只吃一杯熱烏龍麵,以及一些輕食與水果。
日本正是花粉症季節,張栩也有些受到感染,出入都帶著口罩。從東京出家門時,妻子小林泉美帶著三歲女兒心澄送到門口,已經會說話的心澄叮嚀爸爸:「要好好下一盤好棋喔!」這句話成了支持張栩奪冠的最大精神支柱。
【2009/04/17 聯合報】@ http://udn.com/

張遠錫 遊戲啟蒙張栩

張遠錫 遊戲啟蒙張栩
教出日本棋壇第一人 【民生報95年4月18日記者林英/專題報導 】
現今日本棋壇第一人的旅日棋士張栩,到日本棋院深造時,拜林海峰國手為老師,義父是前清大校長沈君山,另一位乾爸爸是中環集團董事長翁明顯,但他能在赴日十年之後的短短時間嶄露頭角,23歲榮獲本因坊頭銜,得歸功於父親張遠錫在他幼年時正確的啟蒙了。
在遊戲中培養基本功張遠錫學美術,對於孩童教育向來重視啟發與引導。他說,張栩小時候與大三歲的姊姊張葳是最好的玩伴,他利用遊戲與孩子互動,包括撲克牌、圍棋子、銅板,培養孩子的記憶力、耐力、計算力,甚至講故事給姊弟倆聽,然後鼓勵他們發表故事。
這些遊戲,雖然不是教張栩下圍棋,無形之中,也等於養成張栩圍棋的基本功。他舉例,張栩兩歲半,他即翻撲克牌然後再蓋上以訓練孩子的記憶力,先是一兩張,逐漸加多,兩年之後,張栩四歲半,竟能記15張撲克牌,他當時未放在心上,後來張栩上小學,老師說過的課,張栩記得一清二楚,他才知幼兒的記憶力訓練,已培養出張栩過目不忘的能力。
驚人的自我學習能力待兒子年紀更大一些,張遠錫教下圍棋,沒有多久,棋力不高的張遠錫已無法再教了,那時住在汐止,聽聞台北市光復南路的應昌期圍棋教育基金會有專門教小朋友的學棋班,就帶兒子去學棋;張栩每個月進一組,棋力進步飛快,引起基金會董事長應昌期及秘書長姚祥義矚目,當時以為張栩只喜歡下棋,後來才知,孩子幼年期受到的各方面訓練,還包括記憶力、專注力,意志力等。
張栩七歲升上業餘初段,破了那時台灣最年輕的段位紀錄。張栩的自我學習能力讓張遠錫更感訝異。他說,張栩讀汐止北港國小時,每次放學等公車的20分鐘裡,總會在教室中趕完大半的作業;這樣自動自發的習性,在接觸圍棋之後,不斷充分自修,甚至在以後長期學棋的進度中,一直未曾間歇自力的訓練課程,正是張栩能在短時間內,於眾多群雄中崛起的主因。
張遠錫說,近些年來,父子倆時常透過電話聊天,他發現張栩結婚前後的心境變化是正面的,例如,在進入日本三大賽循環圈之前,張栩與當時棋聖山下敬吾的一個對局中,見識到對方眼中含淚,硬是扭轉乾坤的強大奮戰精神,因而感受到巨大的震撼;那時張栩就體會到,下棋必須拚命。
徹悟刻苦與堅毅精髓之後,張栩因與小林泉美交往,或許因為泉美生長在圍棋世家,深深了解棋士對勝負的感受,張栩內心即時徹悟刻苦與堅毅的精髓,棋力又上一層。果然,隔年爭得本因坊賽的挑戰權,多項棋戰名次大幅躍進。
張遠錫說,張栩近年的棋賽都進到最後階段的本戰中,同時頻頻參加國際棋戰,不斷面臨赫赫有名的強硬對手。長期持續嚴酷的激戰,同時必須長途勞苦奔波,張栩卻擁有圓滿安定的家庭為後盾,感情生活充實得人人稱羨。他體驗到圍棋活動的關懷與傳承內涵,同時懂得熱愛所擁有的事物,並執著地追求理想。張遠錫欣慰地說,從小對孩子的教育,讓張栩能夠面對各種挑戰,棋賽優勝與否在於其次,孩子獨立與堅毅的性格,應是他給孩子最大的禮物吧!

2009年5月16日 星期六

婆媳問題

最近和朋友討論了婆媳問題
很多婆媳問題的產生,其實"老公"的角色佔很重要的因素
如果老公做的好,不但不會有婆媳問題,反而能夠讓老婆更受寵愛喔!
婆婆通常都疼兒子,這是千年不變的道理,縱使現在已經接近男女平等 但是媽媽愛兒子的心是不會改變的,所以當她的兒子身邊多了一個女人 沒"比較"沒感覺 當兒子交了女友,娶了老婆,當媽媽的就會想: 兒子"比較"聽老婆的話 兒子"比較"常跟老婆在一起 兒子"比較"常跟老婆說話 兒子對老婆"比較"好 本來嘛,女人就是比較小心眼~無論是小姐還是升級到了媽媽角色 愛計較的心還是不會變的~ 在婆媳關係上,我很慶幸,老公幫了我很大忙~聽我娓娓道來... 我老公是么子,婆婆高齡得子,對兒子一定百般疼愛 但是對我而言,婆婆的年齡足以當我阿嬤了~我從小生長在只有爸媽&弟弟的家庭 根本沒有和老人家相處過~對我而言~這就是一門障礙@@ 知道這點障礙~在交往過程中,就很少去男友家,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 到結婚前,老實說,我對婆家一點都不熟,個性問題,即使想做點好媳婦的事情也都不太會講話(尤其是台語),更別說做家事了~ 所以在結婚前,我非常非常的害怕和驚恐,怕自己會成為八點檔受欺負媳婦角色 但是結婚後這半年來,發現我真的想太多了~因為婆媳問題,只要老公肯用點心就能和樂融融~相敬如賓 以下是我們自己的"活生生"小撇步~ 當然並不一定適用大家~因為每個人家庭狀況不同~ 參考看看囉 在還在交往之中,老公就一直不段的"催眠"婆婆和大哥大嫂,我是多麼的替他著想,讓他可以在工作上無後顧之憂的衝...等~對於我的事情,只有"誇讚",不能"批評"。 雖然好事大家忘的快,但是壞事永記銘心,所以老公無論如何都不會向婆家抱怨我。 這需要長時間~一點一點的灌溉~要讓婆婆知道這媳婦多為他兒子著想。 PS.不要奢望婆婆一開始就把你當女兒,就像妳很難把她當妳媽媽一樣 所有"好事",都是我做的。例如:婆婆生日,老公會打電話回去,跟婆婆說:「莎莎一直提醒我今天是妳生日,她不好意思跟你說,怕我忘記,要我打電話來祝妳生日快樂。」 例如:過年過節總有公司或某原因拿到的禮盒,就算不是我的,老公拿回家也會說:「這是莎莎特別買來孝敬你的。」 例如:大哥大嫂小孩考試,當天他打電話回去:「莎莎提醒我今天是你考試,考的怎麼樣阿?她很關心喔!!」 例如:上次清明節買拖鞋~拿回婆家也是大肆的告知我是多麼用心為她們挑的... 例如:母親節,我說想去淡水買餅吃,老公確認我也同意一起去後,就跟婆婆說:「莎莎說今天母親節要帶你出去走走...」 例如:上次帶婆婆去日本,用老公的獎金~他還是跟婆婆說:「這是莎莎省吃儉用要帶妳出國,錢都是她出的」 這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當這些事情做成習慣,當媳婦可以當的很開心
善意的謊言 我若和老公2人出國,絕對不會讓婆家知道,或者用出差名義。 出國去玩雖然不是壞事,但是老人家會認為"奢侈"或者"浪費" 與其讓她心裡不是滋味,不如不說~但若時間過長怕起疑,就用出國出差來掩飾 "去玩帶禮物回來","和出差帶禮物回來",婆婆收到的感覺絕對不一樣!
盡量不提2人出去玩的事情 因為婆婆傳統,認為任何時間家裡都一定要有人看家,有時和朋友有約,或者和老公去約會,都一定會說去工作,或者去上課~ 我曾經不太高興,認為『為何要說謊?為何不能光明正大去玩,去約會?你媽都不會覺得很奇怪?為何你都不用跟我約會?』 不過,還真的很奇怪,婆婆真的就不會這樣想~ 雖然說了實話是不會怎麼樣,但是不說,有時候反而比較自在 現在這樣久了,婆婆"真的"會催我們出去走走~是一件好事呢
永遠都很窮,永遠都沒有年終沒有加薪 沒有期望就沒有失望,所以每年給婆婆錢的時候,她反而會擔心我們自己夠不夠,如果一直大肆宣揚自己事業多成功,那家人就不會那麼珍惜賺錢的辛苦。 老公每次都會跟婆婆說:「都是莎莎幫我存錢,不然我根本沒有積蓄...」 本來就是,兒子多會花錢老媽頂多唸唸,但是媳婦很會花錢,就是大逆不道! 尤其花到兒子錢,更該死!所以無論如何都要營造出:媳婦很省會理財。 每次我只要剛好有穿到便宜衣服到婆家,老公就會說:「媽你看,莎莎很厲害這件衣服才100元喔!!」 婆婆不疼妳才怪~
夫妻總有小吵架,但是無論多嚴重的吵架,老公都不能跟婆家抱怨老婆的不是,媳婦在婆家還是少說多做~不會做就"電電"看,維持乖乖形象就對了。
有什麼不滿的事情,讓老公說,不要自己說~ 例如:婆家一直都不滿意我們宴客場地~我ㄧ度也差點要放棄~但是老公知道我很喜歡,所以一直堅持:「莎莎也勸我不要辦在這裡,但是我就是喜歡~」老公絕對不能說:「沒辦法,老婆要阿!」目的是同樣"結果"。只是過程修飾一下,就會離想要的結果更接近
兒子再壞,還是自己的兒子。媳婦再好,也不是自己的女兒。 所以,如果要家庭合諧,兒子在家裡不妨犧牲一下自己的形象,多美化老婆~讓2個女人能夠和平共處

2009年4月13日 星期一

老媽的需求

老媽的需求
 三個離家闖天下成功的兒子聚在一起,討論各自送給老媽的禮物。
大兒子說:『我為媽媽蓋了一棟大房子。』
二兒子說:『我送給她一輛賓士,還附司機。』
三兒子說:「我打敗你們了,你們知道媽媽非常喜歡讀聖經,你們也知道她的眼睛不好, 所以我送她的是一隻會朗誦全本聖經的棕色鸚鵡,總共動用二十名修道院的修士,花了整整十二年的時間來教這隻鸚鵡,我還得每年都要奉獻十萬元,他們才肯訓練牠,不過這是值得的,媽媽只要說出章節名稱,那隻鸚鵡就會開始背誦聖經給她聽。」
故事還沒結束喔
過了不久,他們就收到媽媽寄出的謝卡
給大兒子的寫道:『Charles,你蓋的房子好大。
我只住在其中一個房間,但是我卻得打掃整棟房子。』
給二兒子的寫說:『James,我太老沒辦法外出旅行。我整天都待在家裡,所以我從來沒坐過那台賓士,而且,那個司機好粗魯,好沒禮貌!』
她給三兒子的信柔和許多:『最親愛的Thomas,你是三個兒子中唯一知道媽媽喜歡什麼的,......謝謝你送的那隻雞,非常好吃。

2009年3月30日 星期一

失敗有獎

失敗有獎
這些天,兒子怪怪的,蜘蛛似地整日粘在網上。我暗自納悶:「他在聊天,玩線上遊戲,還是看影片?」下線之後,他也是若有所思,跟他說話心不在焉,宛如走火入魔。這些年來,我們彼此信任相處的默契,我在等待,他親口告訴我緣由。

他沒有辜負我,謎底終被揭開,他見我經常發表文章,便下定決心,要與老媽比高低。於是,將自己的作文,貼在一家兒童刊物的約稿網裏。一次、兩次,不停地失敗,可是他不服,得到了編輯的指導後,又繼續衝刺。終於有一篇被留用,編輯說,文筆精彩,相當看好。

他說:「表現得那麼神秘,只是想給你一個驚喜。」收到這份驚喜的,卻不只我一個。到底是孩子,藏不住心事,幾乎要昭告全天下,親朋好友、老師同學,無人不知。班導師允諾,一看到雜誌,就給他頒發「創作之星」獎。

可是,雜誌卻遲遲不來,兒子日日巴望著,郵差一來,他總最先迎上去,然後落寞地走開。忽然有一天,他把自己關在屋子裏,很久才出來。他告訴我,編輯在網上留言,那篇文章始終沒過終審。他默默地吃飯,寫作業,洗漱。

我抱著一盒漫畫書,敲開他的門。這個禮物,是他夢寐以求的,他卻倔強地扭過頭去不接。我說:「這是獎品,是失敗獎。」他驚訝地睜大眼睛,薄薄的單眼皮澀澀地重疊著,很顯然他哭過。我誠懇地說:「我要獎勵你,你勇敢地向媽媽挑戰,又勤奮地練習寫作,作文取得那麼大的進步,兒子,我真的為你驕傲。」他抬起頭,頓時眉宇舒展開來。

第二天放學,他開心極了,說大家都羡慕他有這麼酷的媽媽,居然給孩子發失敗獎。而那個失敗在孩子們眼裏,竟然也變得光彩奪目了。我做飯,兒子翻看著桌上的《讀者》,裏面轉載了我的《親人節快樂》一文。
兒子發現雜誌設了一個<最受讀者歡迎的文章獎>,可以透過發訊投票。他一下振奮起來,預備在親朋好友間拉票,我忐忑不安地說:「兒子,這不好吧,如此興師動眾,萬一失敗了,媽媽該多不好意思啊!」他笑了:「媽媽,別怕失敗,失敗了,我也給你發獎!」我暗自慚愧,我們這些大人指導起孩子來,個個都很權威,一旦遇到同樣的事,最缺乏勇氣的往往是我們自己。

新一期《讀者》上市了,兒子拉著我,急急地去看獲獎名單,看一遍,沒有我,再看一遍,仍然沒有。他呆住了,半晌才說:「媽媽,我們又失敗了。」聽到這個脫口而出的「我們」,我心裏微微一暖,仿佛有早春的陽光,灑落心底,原來,有愛的人在旁邊,連失敗都有甜蜜的滋味。

第二天,我剛起床,兒子就高喊著口令進房來。他昂首挺胸、踢正步敬禮,然後,舉起一個紙筒,開始發表莊嚴的頒獎演說。可是,剛開頭就忘了詞,他滿臉尷尬,乾脆直接把獎品塞給我。那是一個金色的小球,用手指一捏,就有嬰兒此起彼落地嬌憨、無邪笑聲,極富感染力,我們倆爭著去捏,刹那間笑聲滿屋。

兒子的生活,竟漸漸變得精彩紛呈,隔些時候就有最新消息播報──數學測驗成績不佳、口語比賽獲獎、乒乓球賽慘遭淘汰、競選音樂課代表大獲全勝……勝了,由學校發獎,輸了,由媽媽發獎。他愈戰愈勇,仿佛每一次挑戰,都有無窮樂趣。他的班導師對我感嘆,你兒子變得好勇敢,愈來愈讓人刮目相看。

早餐桌上,我問道:「連班導師都刮目相看了,是你改寫了金氏記錄,還是改變了全球氣候?」他說:「我給老師發了一個失敗獎。」失敗獎都給到老師去了,原來是這個舉動引人側目與驚嘆,我不禁戲謔著說:「如果下次你要給外星人發失敗獎的話,一定要邀請我去做觀禮嘉賓喔。」

沒多久,我接到一個遠從珠海打來的電話。對方說,他去年學校剛畢業,曾在兒子的班裏試敎。某天早上由於扁桃體發炎、高燒,再加上緊張,課上得一團糟,實在撐不下去,他狼狽得想逃。他在學生們面前告解:「這節課太失敗了,我知道自己不會被錄用,我們提前下課吧。」說著,年輕的淚,就那麼當眾落下。

忽然,我的兒子舉起了手,對新老師說:「我們家有個失敗獎,無論誰失敗了,都可以領獎。因為每次失敗,都是一次獎勵,收集很多的失敗,就可以換到一個成功。」新老師頓時傻了。

兒子給新老師的獎品,是首流行歌,歌名是──《我的麥克風》。先是他一個人唱:「是誰搶走了我的麥克風,沒關係,我還有我的喉嚨,是誰看扁了我沒有觀眾,我自己,第一個被感動。」後來,孩子們漸漸都站起來,跟他一起唱:「有誰成功沒下過苦功,有誰出生就拿著麥克風?」

歌聲越來越響亮,連評委老師都不禁動容。而那位失敗者,在向孩子們鞠躬時,已是淚流滿面。他說,他得到了世上最好的獎品,他發誓,一定要成為最好的老師。臨走時,他記下了兒子的電話號碼。「現在,我是三年級的班導師,我在班裏設了一個失敗獎,所有的孩子都相信,每次失敗都是一次獎勵,收集很多的失敗,就可以換到一個成功。」

門鈴響了,郵差送信進來,是給我的一本雜誌和一張淺綠色的匯款單,附註欄寫著──「最受讀者歡迎文章獎」,我急忙翻開書,我竟然是第一名,原來,獲獎名單要隔兩期才會公佈。「我們都成功啦!」兒子用他的鼻尖,緊緊抵住我的額頭。
歲月綿長,成功、失敗我們都該好好地享受,只要有顆勇敢的心,無論遇見的是什麼,都是生命一場又一場的豐厚的恩賜。即使失敗也沒關係。
許多孩子有遇上一點挫折就垂頭喪氣的通病,對於這樣的孩子,不論如何鼓勵或斥責,都不太能夠發揮效果。要使孩子擺脫消極內向的個性,必須先教導他們「失敗的價值」。父母可以跟孩子分享自身的挫敗經驗,告訴他們自己從中學習到的事情,促使孩子效法父母,慢慢不再畏懼挫折。

曾經 幸福

所謂的曾經,就是幸福~
很感人 中午,我站在學校大門口當交通導護,幫助一年級的小朋友放學。 卓新勇的母親,悄手悄腳提著一個便當在校門口。 被我一喊,她露出不好意思的表情。 「老師啊!...」 「哎呀!我不是跟妳講了嗎?學校不喜歡 家長替孩子送便當。 如果每個媽媽都像妳這樣,學校大門就擠滿了人,那樣,我們怎麼放學呢?」 「我知道!我知道!」 哼!知道了還送,簡直是明知故犯。 「妳不會讓他自己帶便當嗎!」 「我知道!我知道!」 這些話,不曉得說了幾次。 每次一到中午,送便當的 家長和放學的一年級小朋友, 常常相撞在一起,造成相當的困擾。   卓新勇是一位沈默寡言,乖巧內向的孩子。 有次上課,他竟然打瞌睡,我很訝異,把他叫起來。 「怎麼了?」他一臉迷惘站起來,不回答。 第二天上課,也是這樣,我實在受不了,狠狠地把他叫過來。 「你到底怎麼了?」 我已經氣得半死,口氣已經控制不住。 突然,他垂頭淌下淚水。我暗自一驚。 「說呀!到底為什麼上課要打瞌睡呢?」 我媽媽住院了!昨天一直在醫院陪她。」 我一聽愣住了,頓時,心中的怒氣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無限慚愧, 「她為什麼住院呢?」 「是肺癌!」我一聽,心都涼到腳底。 心中想到身體贏弱的卓新勇。 如果,不幸那天來臨,他將如何繼續往後漫長的歲月呢? 想到這兒,不禁鼻酸。吃飯時,妻子在餵兒子吃飯, 我不禁想起,以前卓新勇的母親偷偷摸摸替他送便當。   第二天下班後,我騎著機車到醫院探望他母親。 幾個禮拜沒見,卓新勇的母親瘦得不成人形,蒼白的臉, 光禿的頭,簡直不敢相信就是她。 她看到我,顯得很驚訝,努力想站起來,但是,一咳嗽,整個人歪了一邊。 「不要站起來!不要站起來!」 「老師!謝﹍﹍謝謝你!」她吃力喊著,眼眶消出淚水。 在醫院的走廊,卓新勇的父親對我說: 「只剩下兩個月了!嗚!我﹍真的不知要怎麼辦?」他老淚縱橫。   回到學校,報告校長。 「他爸爸已經六十多歲了,現在母親又將離開人間, 是不是我們可以發動全校募款。 不管多少,都可以幫助他。」校長爽快答應。 經過幾天募款活動,我們總算募到五萬二千一百二十元。 把錢送到醫院時,卓新勇的母親已經在昏迷中。 「我們準備今天送他回 家!」卓新勇的父親,臉形憔悴得發白。 我一聽,心頭抽搐一陣。 「老師!能不能幫個忙?」 「請說!我能夠做到的,我一定答應。」 「他前幾天,一直拉著卓新勇的手,喊著:媽媽不能再替你送便當了! 我想,請老師再讓她送最後一次便當,只有送便當時, 他才真正感受到一位為人母親的榮耀。」 聽到這兒,我百感交集地點點頭。   中午,一輛救護車呼拉拉開到學校大門口。 卓親勇的父親和一名醫護人員,推著擔架上的人。 我淚水盈眶,站在旁邊,伴當交 通導護老師。 「到了!到了!」卓新勇的父親買了一個便當, 躺在擔架上的卓新勇的母親,伸出瘦細蒼白的手提著便當, 在旁邊人員推送下,慢慢靠近大門口的鐵門。 在鐵門的另一邊,卓新勇伸出右手,接過母親的便當。 「媽!」卓新勇嚎啕大哭。 這時,我清楚見到她母親瘦削的臉頰,抽搐了一下,彷彿想說話, 但是,又說不出來。 「媽!我不要!我不要妳走!」卓新勇呼天搶地叫著。 我的淚水,再也控制不住,嘩嘩而落。 我暗恨自己,以前是多麼殘忍!   隔天,卓新勇的母親就去世了。 卓新勇的母親出殯後。 一天, 卓新勇的父親來到我辦公室,遞給我一包牛皮紙。 老師!這是你和學生們幫助我的錢,我認為還有更多的學生, 需要這筆錢,所以,還給你們。謝謝你熱心幫忙。」 說完,錢一放,就掉頭離去。 這筆錢彷彿生熱似的,直燙著我心坎。 我天天找卓新勇聊天話 家常。深怕他經不起喪母的打擊。 「老師!你放心!我很好!你不要一直替我擔心!」 卓新勇對我說「我很早就知道,我母親就要死了, 我也不是不想聽你話,叫媽媽不要送便當。 因為,一天當中,只有中午,我才能吃到我媽媽煮的飯。」 我心頭一凜,「為什麼呢?」 她很虛弱, 家裡都是爸爸在煮飯。 只有中午爸爸不在,她才能偷偷背著爸爸煮飯。 是她堅持要送便當的。」說完,卓新勇淌出淚水。   很感人吧!我看到一半就忍不住眼淚就掉下來了! 各位~趁著父母建在的時候,好好的孝順他們喔! 不然.... ....將來後悔也就來不及了! 一直以為幸福在遠方,在可以追逐的未來。 我的雙眼保持著眺望,我的雙耳仔細聆聽,唯恐疏忽錯過。 後來才發現---那些握過的手,唱過的歌,流過的淚,愛過的人 ...... 所謂的曾經,就是幸福
如果您收到別人分享給您的好文章,不要吝嗇,您也可以繼續分享給好友,請別忘我這一份喔。 當我們用心對人時,有心人將以熱情回報妳,希望我們都是用心的人,也是有心的人

2009年3月26日 星期四

熱情才是帶領孩子前進最好的力量

侯文詠熱情才是帶領孩子前進最好的力量

侯文詠的孩子,有一次考試考壞了,那次是全班都考差了,
同學都很擔心,不知道該如何向父母大人們交代。
這時,侯文詠的孩子說:「我爸一定會說,我很高興你今天失敗了。」
同學疑惑的問:「怎麼會這樣?」
侯文詠的孩子回答:「我爸就是怪ㄎㄚ啊!」
我想,當時侯文詠的孩子在回答這句話時,嘴角和眉梢一定都是上揚的。
其實,著名作家和麻醉科副教授侯文詠說,
他對孩子並不是沒有期待,並不是不會焦慮或不會生氣。
只是,他相信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表現良好、受到讚賞。
因此,考試沒考好時,孩子一定已經很難過了,
這時,做父母的除了安慰他之外,實在不需要再做什麼。
不過,侯文詠也不是一開始就能這麼看得開、放得下。
他記得,第一次發現孩子說謊時,又焦急又生氣。
但他的母親只是淡淡的告訴他:「你小時候也騙過人哪!」
於是,他想起自己一路長大,父母教養他的情景。
他們從不張牙舞爪,嚴聲厲色。他們只是一直站在他身後,支持他、信任他。
有一次,孩子學校校車停開。
侯文詠想,從學校走到家裡不過十幾分?
自己還用車接送他來去多次,他應該認得路,
於是要孩子放學後自己走路回家。沒想到,一個多鐘頭過去了,孩子還沒到家。
侯文詠急忙出門尋找,發現他走錯路了。
侯文詠這才恍然大悟:「平時你帶他走的路都不算,他從沒有真正會過!」
於是,侯文詠開車載孩子回到學校,讓孩子帶領自己,走一遍他認為正確的路線。
每到一個岔路,侯文詠就請孩子談談他決定直走或左右轉的原因。
最後,侯文詠再帶他走一遍自己覺得最近的路線。
在這段旅程中,沒有打罵嘲諷,只有窩心的分享和探險的樂趣。
侯文詠也清楚記得,他曾經為了培養兩個孩子的閱讀興趣,
以及增長他們的知識,要求他們看歷史書。
沒想到,孩子反而不喜歡看書了。
侯文詠發現情形不對,及時放手,讓孩子選擇自己愛看的書,包括漫畫。
結果,現在就讀國二的大兒子從《哈利波特》開始,
已經會自動去找文字的書籍來閱讀。
五年級的二兒子為了看《向達倫大冒險》,連英文版也願意一邊查字典一邊看。
點點滴滴的累積,讓侯文詠深刻體會到,
人的成長沒有捷徑。任何技能或行為規範都要經過不斷的摸索和重複的練習。 在這過程中,打罵、命令或要求,或許看起來有效,但都是表面、騙人的。 「熱 情才是帶領孩子前進最好的力量。」 侯文詠說:「孩子天生就好奇、 有熱情。父母 根本不必急著站在前面指路, 反而應該跟在後面觀察, 看到孩子熱情湧現,及時提 供機會和幫助就可以了!」 「東西的成熟有一定的時間和過程,必須耐心陪伴、等待。 帶孩子絕對不能講效率,要用『沒有效率的方式』,孩子才能紮實的長大!」

2009年3月25日 星期三

哈佛大學最受歡迎的一堂課

哈佛大學今年最受歡迎的一堂課 猜猜看,哈佛大學今年最受歡迎的是那一堂課?答對了嗎?最夯的選修課是「幸福課」,聽課人數超過了王牌課《經濟學導論》。而教這門課的是一位名不見經傳的年輕講師,名叫泰勒‧本-沙哈爾。 泰勒‧本-沙哈爾自稱是一個害羞、內向的人。「在哈佛,我第一次教授積極心理學課時,只有8個學生報名,其中,還有2人中途退課。第二次,我有近400名學生。到了第三次,當學生數目達到850人時,上課更多的是讓我感到緊張和不安。特別是當學生的家長、爺爺奶奶和那些媒體的朋友們,開始出現在我課堂上的時侯。」我們來到這個世上,到底追求什麼才是最重要的?他堅定地認為: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標準,是所有目標的最終目標。「人們衡量商業成就時,標準是錢。用錢去評估資產和債務、利潤和虧損,所有與錢無關的都不會被考慮進去,金錢是最高的財富。但是我認為,人生與商業一樣,也有盈利和虧損。」「具體地說,在看待自己的生命時,可以把負面情緒當作支出,把正面情緒當作收入。當正面情緒多於負面情緒時,我們在幸福這一『至高財富』上就盈利了。」
所以幸福,應該是快樂與意義的結合! 一個幸福的人,必須有一個明確的、可以帶來快樂和意義的目標,然後努力地去追求。真正快樂的人,會在自己覺得有意義的生活方式裡,享受它的點點滴滴。」本-沙哈爾希望他的學生,學會接受自己,不要忽略自己所擁有的獨特性;要擺脫「完美主義」,要「學會失敗」。
本-沙哈爾還為學生簡化出10條小貼紙:
1:遵從你內心的熱情。選擇對你有意義並且能讓你快樂的課,不要只是為了輕鬆地拿一個A而選課,或選你朋友上的課,或是別人認為你應該上的課。
2:多和朋友們在一起。不要被日常工作纏身,親密的人際關係,是你幸福感的信號,最有可能為你帶來幸福。
3:學會失敗。成功沒有捷徑,歷史上有成就的人,總是敢於行動,也會經常失敗。不要讓對失敗的恐懼,絆住你嘗試新事物的腳步。
4:接受自己全然為人。失望、煩亂、悲傷是人性的一部分。接納這些,並把它們當成自然之事,允許自己偶爾的失落和傷感。然後問問自己,能做些什麼來讓自己感覺好過一點。
5:簡化生活。更多並不總代表更好,好事多了,不一定有利。你選了太多的課嗎?參加了太多的活動嗎?應求精而不在多。
6:有規律地鍛煉。體育運動是你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每週只要3次,每次只要30分鐘,就能大大改善你的身心健康。
7:睡眠。雖然有時「熬通宵」是不可避免的,但每天7到9小時的睡眠是一筆非常棒的投資。這樣,在醒著的時候,你會更有效率、更有創造力,也會更開心。
8.慷慨。現在,你的錢包裡可能沒有太多錢,你也沒有太多時間。但這並不意味著你無法助人。 「給予」和「接受」是一件事的兩個面。當我們幫助別人時,我們也在幫助自己;當我們幫助自己時,也是在間接地幫助他人。
9:勇敢。勇氣並不是不恐懼,而是心懷恐懼,仍依然向前。
10:表達感激。生活中,不要把你的家人、朋友、健康、教育等這一切當成理所當然的。它們都是你回味無窮的禮物。記錄他人的點滴恩惠,始終保持感恩之心。每天或至少每週一次,請你把它們記下來。

親子海外長宿

親子海外長宿 快樂出走本篇文章摘自:Smart智富月刊.第 122 期 / 樂活人生 / 作者:林靜君一股新潮流正在成形!愈來愈多家長捨得放下工作,親力陪孩子當地球公民,到海外長住,探索台灣以外的世界。在孩子的成長階段,建立緊密的親子關係,一種金錢也換不來的無價之寶,正如一家四口到紐西蘭長住一年的主播岑永康所言:「能24小時全家玩在一起,真是太爽了!」在暢銷書《投資大師羅傑斯給寶貝女兒的12封信》中,羅傑斯非常鼓勵女兒走出去看世界,他說:「不要只是做個觀光客—你要到不同人居住的環境,親眼見識他們怎麼生活,過跟他們一樣的日子。從地平線開始,往上看這個世界。」
羅傑斯的話引起不少迴響,對某些人而言,羅傑斯說的正是他們的心聲,因為他們已經帶著孩子長宿在地球各處,深入認識這個世界。
各項報告顯示,台灣學子的國際化程度排名落後,然而,愈來愈多人主動突破環境的禁錮,親力陪孩子當地球公民,逐漸形成海外親子長宿風氣。
換個居地,視野更廣
TVBS主播岑永康、張珮珊夫婦冒著回台後,主播職務可能被取代的風險,帶著一對子女遠赴紐西蘭,在南半球度過人生中豪華的一年長假;今年,筆者和5歲女兒,剛好就和岑永康一家,在同期間、同一個城市遊學半年,進行「洗腦」工程;而文字工作者洪閔慧和她的兩位姊妹,各帶一個寶貝,一起到泰國峇里島烏布山裡過生活,每天跟著也是畫家的民宿主人學作畫。

岑永康跟兒子Ethan在紐西蘭北島雪山滑雪,樂瘋了。
談起親子長宿,作家丘引算是台灣的先行者,10多年前,兒女還在念小學時,就帶著他們全球「住透透」,女兒11歲時隻身到南非上了2個月的小學,12歲到南美洲的祕魯當了一年的交換學生,如今已是在美國進修的高中女生。
當年丘引的行徑被視為特立獨行,她很難想像,作家簡媜記錄5年級兒子赴美國遊學的著作《老師的十二樣見面禮》在去年出版後,很快就賣逾20多萬本,反映出台灣家長對親子長宿的想望是何等強烈。

2009年3月24日 星期二

沒有成績單的第一名

「沒有成績單的第一名」>> 這個是這期商業周刊的封面---「沒有成績單的第一名」> 看完後覺得,台灣有很多地方該學習學習 …>> 丹麥人富裕,人均國民所得三萬四千六百美元(根據 CIA 購買力平價後),全球國家>> 中排名第七。平均月薪合新台幣十八萬元,是台灣的四.七倍,即便送報生都能拿到> 月薪新台幣十幾萬元。這是一個幾乎沒有窮人的國家。> 就是這麼奇怪,天寒地凍、欠缺天然資源的小國,卻創造出全球獨見的富裕快樂國,> 進而被《國家地理雜誌》譽為「世界上近乎完美的國家」。這是所有國家的夢想,丹> 麥做到了。為什麼?我們遠赴千里,探詢丹麥兼顧快樂與競爭力的秘訣。>> 台灣贏它氣候,其他方面卻輸人一大截 …>> 縱使天氣惡劣,丹麥父母卻無懼暴露孩子於戶外。有一個很特殊的街景經常可見,明> 明很冷,父母卻把內載嬰兒的娃娃車,丟在路旁,自己跑進店裡購物或喝咖啡。他們> 不怕小孩冷著,刻意鍛鍊他們的體魄。> 托兒所的老師也會刻意如此,把孩子推車到外面,讓他們在冷天睡午覺。這畫面傳遞> 出此國家的社會狀態:他們不怕小孩被偷、被綁票,因為社會的互信很高、福利佳,> 人們不必爭奪資源。> 丹麥人活在隨心所欲,無所懼的社會。因為「求學無憂、失業無慌、生病無懼」,何> 有煩惱?中國「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的大同世界,竟在遙遠的雪國實> 現。>> 台灣人呢 ?> 連狗沒顧好都會被惡劣的人偷走 …>> 蘇珊娜( Susanne Shih )與寶莎.豪斯克夫( Birthe Halskov )的故事,正是如> 此。> 有一對罹患腦性麻痺雙胞胎女兒的蘇珊娜,生長於台灣,卻選擇當丹麥人。多年前,> 在台灣醫生建議丹麥的福利制度較好的情況下,她離鄉背井移民到北國養孩子。儘管> 當時她與丹麥籍丈夫協議離婚,她還是如此決定。> 到丹麥後,她並不孤單,整個國家的社會福利體系支持她。她的孩子能免費寄放在福> 利機構,而且有三人輪班陪伴,若是要上學,政府還會出資請專人陪讀。他們不讓孩> 子拖垮父母。不僅如此,丹麥政府還出資六成供蘇珊娜買車,付錢讓她學開車、拿駕> 照,保養費、保險費也是政府負擔。>> 台灣呢 ?> 連個健保給付都搞出一堆貪污事件 …>> 為何丹麥人民願意繳交高額稅款?為何高所得者,不想盡辦法逃稅、避稅?> 哥本哈根機場執行長尼爾斯,聽到我們的問題後哈哈大笑,他說:「繳稅是一種社會> 責任。我也算是一個很有錢的人,但我願意繳稅,因為我不想在路上看到窮人。」> 議員彥斯說自己每賺一百元,有六十元要繳稅,但他說:「這不是財富問題,是立場> 問題。有能力的人,就應該幫助能力較差的人。」這是我們在丹麥採訪時,普遍聽到> 的聲音,幾乎沒聽到有人抱怨高稅率>> 台灣呢 ?> 有錢人逃稅避稅,窮人卻一堆稅 …>> 丹麥人為什麼快樂?也許答案之一,在童年教育。> 想像你是一位丹麥家長,學期末你會收到孩子怎麼樣的成績單?> 答案是:你會收到一份沒有「成績」的成績單。這是《商業周刊》採訪團隊,實地走> 訪丹麥小學的一項有趣發現。> 丹麥的孩子交給父母的是一份「四格成績單」,上面沒有國語、數學、社會、自然的> 分數,也沒有老師的評語,更沒有排名。事實上,這份成績單是由孩子自己或寫、或> 畫完成的,上面只有四個格子,分別是「最喜歡的事情」、「最討厭的事情」、「最> 擅長的事情」以及「最希望學習的事情」。>> 台灣呢 ?> 姓名 分數 平均 排名> 然後換來的是一陣毒打,> 部份的人再來就選擇自我放棄 …>> 丹麥人相信不論士農工商,職業無貴賤之分。根據丹麥政府統計,丹麥學生受過義務> 教育後,有五成的繼續升學者選讀職校,副總理本特強調:「每人都有權利得到因材> 施教的教育,不僅是那些有天賦的人。」> 與台灣大不同的是,丹麥的小學與中學,經常安排孩子參觀各種行業,讓他們有機會> 了解職業特性,選擇自己的最愛。>> 台灣呢 ?> 唯有不斷念書獲得高學位才可能被重視 …> 台灣的小學,自願 全都是老師醫生律師,為什麼?> 因為錢多而且常見,又會被肯定 …>> 丹麥能夠做到,背後關鍵是有個廉能政府,得到人民信賴,願意把半數以上所得交由> 政府分配。> 丹麥人非常無法容忍政府官員貪腐或享有特權。舉例而言,二 ○○ 五年五月,丹麥爆>> 發低階移民官收受中國留學生賄賂的醜聞,其中一件賄賂金額約新台幣二十三萬元,> 竟被稱為「丹麥三十年來最大宗的賄賂案」。> 談及對政府貪腐的容忍度,諾和諾德製藥公司( Novo Nordisk )副總裁拉爾斯.拉> 森( Lars Christian Lassen )做了一個掃地出門的手勢說:「如果有弊案,我們零>> 容忍,一定要他下台!」>> 這段真的諷刺啊 …> 當丹麥人看到台灣的貪污案,> 大概會中風吧 …> 人民信賴政府才是社會進步的關鍵…> 唉 …台灣呢 ?>> 一對老夫婦比肩而坐,遙望歡樂的孩子。> 問他們快不快樂?老先生回答:「我們很快樂。」再問他為什麼?他回答:「因為我> 們是丹麥人。」我們詫異:「只因為這樣?」他說:「是的,這樣就已足夠。」>> 答案簡單,卻令人震撼。未來,希望有一天,我們也能說出這樣肯定的答案。>> 想想 …> 你會從你口中說出,因為是台灣人而快樂嗎?

你希望你的孩子將來賺多少錢

陳安儀的筆下人生 · 你希望你的孩子將來賺多少錢? 前兩天收到一封人家轉寄的網路新聞,大致是說,目前台北市月收入五萬元以下的民眾,已淪落至「中低收入」了。
聽到這個消息我大吃一驚!更吃驚的是,妹妹補充說明,這個數字是以「個人」為單位計算,也就是以「總收入」除以「人口數」。如果是以「家庭」計算的話,年收入低於140萬(雙薪家庭兩人都要有月薪六萬元以上)的,在台北市都屬於「後一半」的中低收入家庭。
天!我從來沒想過,包括我在內,我身邊許許多多的朋友,在電視台工作、製作單位工作、銀行工作、貿易公司工作、幼稚園、國小 老師、報社記者、甚至電腦工程師(如果沒有股票可領的話).....都「已經」或「即將」淪為「中低收入」戶了!
這個數字的確令人震驚。不過,先不管數字,單是以實際上的家庭支出,如果你要住在台北市,每個月可以住一間 30坪的房子、薪水足夠負擔孩子的幼稚園與褓姆費、才藝課,再加上水、電、瓦斯、管理費的基本開銷,再養上一部國產車,每個月要加五千塊錢油錢;另外每個月可以帶孩子出遊、住個民宿、看場電影、吃頓大餐,每一年可以出國旅行一趟,閒暇時可以逛逛百貨公司,那麼一個月沒有12萬塊錢以上的收入,的確是辦不到的!
問題是,現在有哪些行業的薪水,一個月有12萬以上的收入呢?
我腦袋轉了很久,我認識的人中,除了可以領股票的電子新貴、機師、律師、醫師、會計師、名補習班 老師、二線以上的藝人、報社主任級以上的職員、以及股市人員、業績呱呱叫的房仲、保險業務人員外,只有替我家裝潢的油漆工、木工,還有以前替我先生找停車位的那個歐吉桑、替我家車子修車的老闆,還有替我化妝的化妝師一個月月入20萬。我實在想不出有哪個單位的鐵飯碗,能給一個月10萬元的薪水。我印象中,現在連 教授、空姐好像也沒這麼高薪。
於是,當我看到昨天有一位網友,在我上一篇「如何為孩子選擇學校」,留話表示念國中時,要為孩子選一所「有讀書風氣」的學校,我忽然心裡又一驚!
我突然想到,讓孩子念了大學、碩士,將來一路順風的讀上去.....,接下來呢?變成一個「中低收入戶」嗎?
這實在是一個令人不知所措的問題。
我爸那個年代,從大陸播遷來台的外省小孩,十有九個家裡都窮,所以,十有九個都很會唸書。因為他們知道,唸書雖然不見得有機會;但不唸書鐵定是沒有機會。因此,我爸雖然窮到沒有鉛筆寫作業,只好每天在學校向同學借鉛筆,趕在放學回家前把功課寫完,但仍然一路以最優異的成績,考上公費留學、完成 博士學業。念到博士,走專業路線,我家雖然不富不貴,倒也不餓不愁。
我那個年代,雖然唸書的人不一定可以賺大錢,不過書念得好,倒也一定有飯吃。因此,我有兩個堂姐是老師,捧著公家飯碗,再怎麼樣也餓不死,薪水還算不錯。
十年風水輪流轉,現在可不一樣了。
少子化生得少,考上師範也不見得有工作;學校不斷升級的結果,念到博士也不見得可以當教授。讀書讀得好,現在可不一定有飯吃。
職場變得越來越險惡,競爭變得越來越激烈。
我看著報導,忍不住想:我的女兒如果書讀得不怎樣,我還要勸她唸書嗎?
今天,遇到一個剛考完基測的孩子,我問她:「妳要念五專還是普通高中?」她也茫茫然的問我:「阿姨,妳說呢?」她說自己不是很愛讀書,不過媽媽希望她考大學。我不敢回答她。因為我身邊有許許多多大學念傳播系、念文學院、念理學院,念經濟系、但是現在找不到工作、或是失業已久的朋友。
有一次,女兒自然課的幾個家長們,私底下聚會聊天。涂淑芳老師說:「未來是一個專業走向的社會。」她的意思是,將來的高收入者,不一定是學歷高者,而是有專業技能者。
比如說:最棒的美容設計師、最頂尖的木匠、最受歡迎的模特兒、修理飛機的機師、汽車黑手、調酒師、鋼琴調音師、運動教練、病理研究員.....等等。
她說,北歐地區都是這樣,收入很高的,可能是一個鐘錶師、一個木匠,或是一個花匠、一個好的裁縫師。外出大家比的是技藝、專業。學歷,並不重要。
當然,唸書,本來就不是為了學歷。我一直認為在學校唸書與將來的就業並不一定是「正」相關。問題是,如果一路念上去,除非唸到博士,否則很多科目都是「通識」,那麼,就業的時候該怎麼辦呢?
我自己是「中文系」畢業的。「中文系」這種科目在大學裡其實跟個通識科目也相差不多,只念到大學畢業,完全沒有所謂的「專業」可言。我之所以還可以混口飯吃,主要是因為我自己練就所謂的「文字」專業,因此可以用以謀生。
不過,我周邊很多的朋友,在面臨行業不景氣時,要換環境就非常困難了。沒有一技之長、沒有靈活的頭腦,是最大的問題。
有一次,我跟張淳淳與一個大陸的台商吃飯。聽淳淳介紹,我們是要去見一個資產上億的老闆,我心中一直以為是一個大腹便便、童山濯濯 的中年人。沒想到,一見面,我嚇了一跳,對方比我還小個五、六歲!年紀非常輕!
聊天聊了一會兒,知道他這麼年輕就做了世界知名廠牌的代理商,我不禁好奇他是哪裡畢業的?他起先吞吞吐吐不說,在我指著他手臂上的疤痕開玩笑說,我知道:「你一定是混出來的!」他才笑著點頭:「其實,我只有國小畢業。」
在聽他簡述創業過程之後,我真的非常佩服。他因為沒念什麼書,很年輕就進入社會,一路從小業務跑到大老闆。最重要的是,他有野心、有手腕、有計畫,他沒有家累、沒有包袱,說幹就幹。他曾經因為創業失敗而背負幾百萬債務,但敢衝敢撞的結果,是不但重新站起來,而且很快賺回江山。
創立「法蘭瓷」的陳總經理,也是年輕時就從「禮品」業務起家,他後來變成台灣獨大的進口禮品公司代理商,再一路開創自己的品牌「法蘭瓷」,因為年輕時的禮品業務經驗,讓他熟悉禮品通路,因此得以在經營「法蘭瓷」後,成長如此迅速。
你發現了嗎?這些人都有一個共通點,那就是「年輕」。他們都沒有碩士、博士學歷,但是,他們都很年輕就開始闖蕩、開始創業,因為年輕,不怕失敗,因為年輕,沒有負擔。當然,我們的社會上還是有很多中年創業者,比方說「故事屋」的創始人。但是,不可否認,年輕、膽識,真的是事業成功很重要的墊腳石。
當然,我並不是說,事業成功、賺大錢就是人生追求的目標;我也不認為,一個人賺得少就會不快樂。只是我一直在想,讓孩子喜歡讀書,並不是要求他要考上很好的學校,或是擁有顯赫的學歷,而應該「只」是累積他找知識的習慣、對自身的反省,與深思生命的意義。
至於學歷,其實大可以擺在一邊。如果,將來我的孩子可以做一個很棒的化妝師,我會很高興她擁有一個技能可以養活她自己,我想我並不一定會要她考大學、甚至念高中。但是,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夠及早知道她的優點、她所擅長的才能,而且有意志力專注的計畫自己的人生。
我之前在電視上說過我一個同學的親身經歷。
我國三的時候,我們班上有一個資優的女生,她的數理非常好,不論怎麼考,她幾乎都是滿分。想當然爾,每次模擬考她都名列前茅,後來直接保送北一女中,我有點不太記得她後來是自動放棄保送資格還是怎麼的,反正最後她還是以前幾名的分數考進去,一路念到台大醫科。成績這麼好的學生,理所當然如此,從沒有人懷疑過她的志願,甚至於她自己。我們當時都十分羨慕她。我一直認為自己挺聰明,但對於她,我真是甘拜下風、又嫉又羨,為什麼世界上有這麼聰明的人?她總是輕輕鬆鬆的就拿滿分!而我,經常是念個半死還考得爛不拉機的!
大二那年,我修了一門「兒童文學」的課程,很意外的在教室裡遇見她。因為我大學重考一年,當時她已經 大三了。很久沒見,我們坐在一起聊了一下。上課後不久,我發現她正在讀高中理化參考書。我覺得很奇怪:「幹嘛?準備家教學生的課啊?」她搖頭:「不是,是我自己要讀的。」
我追問:「為什麼?」她神色黯然的說:「我要重考大學。」
我嚇了一大跳:「不會吧!妳已經大三了耶!而且第一志願,幹嘛重考?」她說:「我不想當醫生。我喜歡美術。」原來,到了大二要上大體解剖,她才發現自己根本不喜歡當醫生,她怕血,她壓根不想念醫學院。然而,當年功課太好,父母的期望逼著她不得不填上第一志願。她告訴我她發現自己喜歡畫畫,她想念建築或是設計系。
我望著她,心裡百感交集。從前,我如此羨慕的羨慕她,但,她卻是這麼的不快樂。而我,雖然功課不怎麼樣,大學也多考了一年 ,但我卻如此幸運,我一直都很清楚自己喜歡什麼、擅長什麼!
知道自己的長處、喜歡自己並追求自己所喜歡的,這是一件多麼重要且令人快樂的事!
唯有「學歷高」的想法,早已默默在打破。近來我深深的感悟,一個在社會上有競爭力的人,他必須擁有熱情、有計畫、要有靈活的頭腦,以及過人的膽識。
如果,我的孩子將來不讀書,我並不擔心。與其培養一個升學一帆風順但腦筋如一灘死水的孩子,還不如一個國小畢業但不畏困難、衝勁十足的孩子。我希望,我的孩子,在成長的歷程中,可以早日發現,她喜歡什麼、適合什麼,而不是分數到哪裡,就跟著念到哪裡。
屆時,她才有足夠的時間,可以承擔失敗、一再重來,進而找到一條不但足以養家活口,也能夠成就自己的道路。

有一天我們也會老

有天我們也會老唷 記得在花蓮門諾醫院長廊上看見的宣導海報 '記得寶寶是一歲又...個月長第一顆牙齒,卻不記得父親最後一顆牙是什麼時候掉的' 這樣的話在我的腦袋裡好像腦忽然被用棒子打了一下心想:對厚~ 現在部份的年輕父母都只關心自己痛肚子生的小孩我們也曾是父母痛肚子痛心肝生下來、養大的不是嗎 有一天我老了,也會... 周六一大早,還在賴床,電話鈴聲打斷了我的清夢,原來是媽:「中午要不要帶孩子回來吃肉羹?」「可是我答 應孩子今天去麥當勞吃早餐耶!」媽仍不放棄:「把那個錢省下來啊!開車回來才十分鐘? 我心裡想:孩子一定喜歡吃漢堡,不要吃肉羹。 果然,在我猶豫時,老大、老二一個搖手、一個做拜託狀,大家都期待一周難得一次的早餐會。 於是我告訴媽:「等我們討論好再打給妳好嗎?」媽有點幽幽地回:「好吧!」 電話一掛,孩子們同聲說:「不要啦!我們說好去麥當勞的。」 我告訴孩子:「外婆的目的根本不是要我們去吃肉羹,她是想看我們。」 「可是我們上星期不是才回去給她看過?」 我知道單以這個理由要更改原計畫有點不合理,便告訴孩子:「有一天我老了,也會打電話給你們說: 『兒子啊!要不要回來?我烤了蛋糕哦,帶孩子回來吧!』 如果兒子回答我:『蛋糕到處有得賣,我今天沒空啦!』那我會很傷心。」 四歲的小女兒馬上說:「我不會。我會說好。」結果我們協議:早餐照原計畫, 晚上去外婆家。媽媽知道了好高興:「那我晚上再煮肉羹。」 下午加完班,趕回家和孩子、老公會合,爸媽看到我們好高興。 我們魚貫進入廚房盛肉羹,大人小孩嘰嘰喳查地聊天, 媽媽開始訴說她的五十肩每天折磨著她。我問她:「有沒有去做復健?熱敷?」「有啊,都沒有用!」... 於是,我深深了解到媽媽要的不是醫療資訊,而是兒女的關心。 走進廚房,看到一向愛乾淨的老媽心愛的鍋子蓋都沾了厚厚一層油垢, 便用鐵刷用力把它們刷洗乾淨,一面刷一面想到:媽媽一定是沒力氣刷它們了。 她曾經用雙手一手抱我、一手拿鏟子炒菜,也曾用雙手刷遍家裡每一個角落。 她那雙手還曾經握著汽車方向盤賺錢──她是台中第一位女計程車司機…… 如今年紀大了,她的手累了,卻仍然忍著痠痛煮我們愛吃的肉羹麵、炒米粉,然後打電話叫我們回家。 我再忙再累,都要常常回娘家洗鍋子;也希望有一天當我年紀大了、手也不再靈光時,孩子們記得回家幫我刷刷鍋子。

目送

二十年前, 我的三個孩子長大了, 一個一個相繼離家, 本來就聚少離多的我們 , 整個家空洞的....連呼吸都聽到 我無意中看到一個外國婦女寫的文章 , 把其中片段摘錄護貝後 , 放在玻璃板下, 當我寂寞或孤獨時就再看一遍...
你的孩子並不屬於你 , 他們是生命延續的代表 , 他們經你而來但非為你而生,
你可以給他們愛卻不能給予思想,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心, 你可以給孩子一個家, 但這不是他心靈的住所, 因為他們的心早已飛到他明天的家, 你可以盡力去愛他們, 卻不能要求他們愛你.......
龍應台最近出了一本新書 "目送" 算是一本 "感人大作" 文字優美洗練,內容深刻感人, 真誠推薦,感動心靈!
~ 目送 ~ 有些路啊, 只能一個人走,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 所謂父女母、子女一場, 只不過意味著, 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華安上小學第一天, 我和他手牽著手, 穿過好幾條街,到維多利亞小學。 九月初, 家家戶戶院子裡的蘋果和梨樹都綴滿了拳頭大小的果子, 枝枒因為負重而沉沉下垂, 越出了樹籬,勾到過路行人的頭髮。 很多很多的孩子, 在操場上等候上課的第一聲鈴響。 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媽媽的手心裡, 怯怯的眼神,打量著周遭。 他們是 幼稚園 的畢業生, 但是他們還不知道一個定律: 一件事情的畢業,永遠是另一件事情的開啟。 鈴聲一響, 頓時人影錯雜,奔往不同方向, 但是在那麼多穿梭紛亂的人群裡, 我無比清楚地看著自己孩子的背影── 就好像在一百個嬰兒同時哭聲大作時, 母親仍舊能夠準確聽出自己孩子哭聲的位置。 華安背著一個五顏六色的書包往前走, 但是他不斷地回頭; 好像穿越一條無邊無際的時空長河, 他的視線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會。
我看著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門裡。 十六歲,他到美國作交換生一年。 我送他到機場, 告別時, 照例擁抱, 我的頭只能貼到他的胸口, 好像抱住了長頸鹿的腳。他很明顯地在勉強忍受母親的深情。 他在長長的行列裡,等候護照檢驗; 我就站在外面, 用眼睛跟著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 終於輪到他, 在海關窗口停留片刻, 然後 拿回護照,閃入一扇門,倏忽不見。
我一直在等候, 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 但是他沒有,一次都沒有。 現在他二十一歲, 上的大學, 正好是我教課的大學。
即使同路,他不搭我的車。 即使同車,他戴上耳機.... 只一個人聽音樂, 有時他在對街等候公車, 我從高樓的窗口往下看: 一個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 我只能想像, 他的內在世界和我的一樣波濤深邃, 但是,我進不去。 一會兒公車來了, 擋住了他的身影。 車子開走, 一條空蕩蕩的街,只立著一隻郵筒。 我慢慢、慢慢地瞭解到,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 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 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 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我慢慢、慢慢地意識到, 我的落寞,彷彿和另一個背影有關。 博士學位讀完之後,我回台灣教書。 到大學報到第一天, 父親用他那輛運送飼料的廉價小貨車長途送我。到了我才發覺, 他沒開到大學正門口, 而是停在側門的窄巷邊。 卸下行李之後, 他爬回車內,準備回去, 明明啟動了引擎,卻又搖下車窗, 頭伸出來說: 「女兒,爸爸覺得很對不起你, 這種車子實在不是送大學教授的車子。」 我看著他的小貨車小心地倒車, 然後噗噗駛出巷口, 留下一團黑煙。 直到車子轉彎看不見了, 我還站在那裡,一口皮箱旁。 每個禮拜到醫院去看他, 是十幾年後的時光了。 推著他的輪椅散步, 他的頭低垂到胸口。
有一次, 發現排泄物淋滿了他的褲腿, 我蹲下來用自己的手帕幫他擦拭, 裙子也沾上了糞便, 但是我必須就這樣趕回臺北上班。 護士接過他的輪椅, 我拎起皮包,看著輪椅的背影, 在自動玻璃門前稍停, 然後沒入門後。 我總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機場。 火葬場的爐門前, 棺木是一隻巨大而沉重的抽屜, 緩緩往前滑行。 沒有想到可以站得那麼近, 距離爐門也不過 五公尺 。 雨絲被風吹斜, 飄進長廊內。 我掠開雨濕了前額的頭髮, 深深、深深地凝望, 希望記得這最後一次的目送。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 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 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 而且, 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能解決的事不必擔心,不能解決的事擔心也沒用

有點像達賴喇嘛說的西藏諺語:
「能解決的事,不必去擔心;不能解決的事,擔心也沒用。」
希望大家在努力與忙碌之餘,也能換個角度去看待事情......


有個年輕人,屆逢兵役年齡,抽籤的結果,正好抽中上上籤,
最艱苦的兵種—海軍陸戰隊。
年輕人為此鎮日憂心重重,幾乎已到了茶不思、飯不想的地步。
年輕人深具智慧的祖父, 見到自己的孫子這付模樣,便尋思要好好開導他—
老祖父:「孩子啊,沒什麼好擔心的。
當了海軍陸戰隊,到部隊中,還有兩個機會,
一個是內勤職務、另一個是! 外勤職務。
如果你分發到內勤單位,也就什麼好擔心的了!」
年輕人問道:「那,若是被分發到外勤單位呢?」
老祖父:「那還有兩個機會,一個是留在本島, 另一個是分發外島。
如果你分發在本島,也不用擔心呀!」
年輕人又問:「那,若是分發到外島呢?」
老祖父:「那還是有兩個機會,一個是後方, 另一個是分發到最前線。
如果你留在外島的後方單位,也是很輕鬆的!」
年輕人再問:「那,若是分發到最前線呢?」
老祖父:「那還是有兩個機會,一個是站站衛兵,平安退伍; 另一個是會遇上意外事故。
如果你能平安退伍,又有什麼好怕的!」
年輕人問:「那麼,若是遇上意外事故呢?」
老祖父:「那還是有兩個機會,一個是受輕傷,可能送回本島;另一個是受了重傷,可能不治。如果你受了輕傷, 送回本島,也不用擔心呀!」
年輕人最恐懼的部分來了,他顫聲問:「那……若是遇上後者呢?」
老祖父大笑:
「若是遇上那種情況,你人都死了,還有什麼好擔心的?倒是我要擔心,那種白髮人送黑髮人的痛苦場面,可不是好玩的喔!」
人生擁有的,是不斷的抉擇。
端看您是用什麼態度,去看待這些有賴您決定的無數機會。
能夠綜觀每件事情、每個問題的正反兩面(或許有更多面),
您將發現,內心最深沉的恐懼,
也在所有狀況明朗了解之後,將會自行化為烏有。 PS.您也有兩個機會
是將這封信轉寄與別人分享,或是深深內省,獨自收納!

NEET尼特族-商業周刊1032期

六十二萬尼特族 寄生父母 本篇文章摘自:商業周刊第1032 期 作者:吳錦勳、李郁怡、呂燕智
尼特族與寄生蟲的差異在哪裡?這恐怕是很多父母痛心的自問。 一個關鍵時刻、兩個關鍵思維,釐清帶種與放縱的界限。
在日本社會裡,這幾年出現一種「尼特族」(NEET ),指的是: Not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or Training,意即不升學、不就業、不進修的十五到三十四歲年輕人。 他們很多是長期在父母羽翼下成長,一旦到該進入社會的時候,卻喪失做決定的能力與勇氣。 他們通常缺乏自信、人際關係孤立,不肯面對由校園轉換到社會的挑戰。 或是曾在職場受到挫折,而不願再嘗試。依據日本勞動機構的調查,目前日本尼特族已超過六十二萬人。
父母過度保護,是養出尼特族小孩的主因。 經濟成長搭配上少子化趨勢,父母大都有足夠的經濟能力,也願意一直金援小孩。 尼特族一旦遭到挫折退縮到家裡,父母也不向小孩施壓,漸漸讓他們成了足不出戶的隱蔽青年。 而尼特族中也不乏曾是「乖乖牌」的小孩,從小接受父母的安排。 為符合家庭的期望不斷讀書、補習,長大了才決定以消極的態度表達抗議。 尼特族繭居家中的時間一旦越拖越久,就業競爭力就越薄弱,惡性循環造成個人、家庭,甚至是社會沉重的負擔。 造成「尼特族」的重要推力,正是不放手的父母。 父母不放手,小孩不放膽,他們錯過人生關鍵的試誤(trial and error), 結果就是即使七老八十了,心裡仍在青少年階段徘徊。
中正大學心理系教授黃世琤,是三個孩子的母親,她很清楚父母「放手」內心要修練的五大關卡:
一、缺乏信心: 父母覺得只要一放手,孩子就跌倒、失敗,所以不願放手。有時父母越缺乏信心,子女就越會跌倒。
二、失落感: 孩子失去掌控、連絡,父母覺得被孤立,被忽略,像風箏斷線,面對空巢的失落。
三、羞辱感: 子女的行動讓父母蒙羞,父母把子女的失敗,視為是自己的失敗 ,在親友面前抬不起頭來。
四、憤怒: 雖不反對子女的決定,但過程中沒有和父母商量、討論,父母最後才知道,感到憤怒。 好比,都快要結婚了,父母最後才看對象。
五、擔憂受傷害: 子女遭受重大損失傷害,父母失去孩子,面對折翼傷痛。
不同的父母,面對大小不一的關卡。 最高行政法院書記官伍榮陞,五年前妻子罹癌病逝後 ,就父兼母職的照顧四名子女,經常忙得心力交瘁, 「她走的那一年,每天早上我送完孩子,一間間關完燈,我就出不了家門, 呆坐沙發哭一場。」栽培子女讀書成材,是妻子的心願,更是承諾。
排行第三的長子伍家鼎,在爸爸做菜時,經常進廚房幫忙,沒想到幫出興趣。 當今年三月,他提出要念職校、想學做菜時,伍爸爸一口回絕「不可以!」「我們家不是當律師,就是醫生。」 父子陷入冷戰,後來,他無意間看到兒子作文寫到「夜晚萬盞閃亮的霓虹燈,卻沒有一盞是屬於我的。」 才體悟到兒子想走另一條路,都得不到支持的苦。
現在,伍家鼎是私立開平餐飲學校高一新生。他覺得自己做菜很有天分: 「做菜給我的成就感,跟考試的成就感不同,一個是願意做的成就感,一個是不願做的成就感。」 雖然將來他仍不確定是五星級餐廳大廚,還是擺麵攤的老闆,但是他的父親放手,讓他試路。
關鍵時刻:青少年期的試誤回頭時間成本低,叛逆能量可善用
政大心理系教授陳皎眉表示,如果說試誤是人生必經的階段,那麼青少年期,就是試誤最關鍵的時刻,「因為即使發現路不對了,回頭的時間成本最低。」而且青少年叛逆期有很強的能量,聰明的父母善用這股力量,可將它導向正面用在自我探索上。 「沒有任何心理學工具,比得上父母對孩子的觀察與瞭解。」 父母是最親近孩子的人,如果父母看不出孩子的天分 ,其他人很難做得更好。
父母是協助子女開發潛能最關鍵的人物。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羅夫(Joseph Luft)與英格漢(Harry Ingham) 發展出的「喬哈利之窗」(Johari Window)可以解釋其中關鍵: 每個人都有不為人知的潛力,或者連自己都不知道的天分,只有親子之間能夠坦誠,孩子才會將隱藏的那個自己打開來,告知父母自己要什麼,而自己又有哪些天賦是父母沒有注意到的;另外,父母也應該給予子女誠實的回饋,協助孩子找到連他們都不知道的潛能。
台大心理系畢業,又有商學學位的李明融是一個帶種的爸爸,因為他支持讀了兩年大學的女兒李盈瑩, 放棄文憑的執著,轉讀餐飲職校。他不在意親友對他不支持孩子讀書的批評,因為人生路漫漫,他看到一個更真實的世界:身邊成功人士雖多,但快樂的人很少。文憑,無法讓女兒更快樂,這就是事實。
問題是,「帶種父母」與「放縱父母」之間的界線,在哪裡? 如何確認孩子是在逃避學業,還是探險人生?
這確實是很大的挑戰。有三個選項: 一,如果你是總統的父母; 二,如果你是王建民的父母; 三,如果你是日本「尼特族」的父母 哪一個角色,最需要帶種? 答案是第二選項:王建民的父母。 當一個總統或者尼特族的父母,需要承受的風險並不大。 當一個孩子沒有變成世界級棒球明星之前,誰都不知道他的嘗試成本有多大, 尤其當他在青少年時期,有能力考上台大電機系時。 所謂的風險,包括,他可能變成簽賭案的球員鋃鐺入獄,也可能是被球隊淘汰後的計程車司機。 一如李明融的角色,在某些人的眼中是「帶種」,但某些人的眼中叫做「放縱」。
關鍵思維一: 把孩子當大人看待 孩子做出選擇,父母就必須退後帶種與放縱之間,是有不同。 哈佛大學心理學博士愛卜斯坦(Robert Epstein), 在二○○七年四月出版的新書《在每位青少年中再發現成人》 (The case against adolescence: Rediscovering the adult in every teen) 建議父母: 「 想要培育出負責又快樂的青少年,就必須將他們當成人看待。」他強調, 每位青少年都有成人的特質,父母必須主動給予青少年成人般的權利與義務,才能夠誘發青少年的成熟度。
至於如果父母想要判斷,青少年只是好玩隨便想想,還是認真想要嘗試某一個生涯方向,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問」,再觀察孩子的反應。
陳皎眉舉例,當孩子因為喜歡扭蛋,說要去開店,父母可以問問: 「你知道開店是什麼樣子嗎?」如果孩子說不出所以然,或者聽到開店要處理那麼多事, 就打了退堂鼓,父母大概就知道,孩子並不當真。 像伍榮陞數度觀察伍家鼎,發現他積極蒐尋餐飲方面的資料,「布局很久」,於是知道兒子是當真的。
如果孩子清楚選擇,而且堅持要做,即使有風險,父母也必須退後,讓他們承擔後果,陳皎眉表示:「對父母來說,最難的事其實是體悟,『雖然你能給的很多,但也就只能給到這麼多』 (You can do so much, but only so much.)。」
關鍵思維二: 挫折不能無止境,以階段性目標,培養自主與信心。
除了要求孩子,在試誤的過程中,必須為自己負責之外,黃世琤還指出一項父母千萬不要犯的錯誤,那就是讓孩子停留在「重複挫折」的階段。
她在長達七年的心理輔導臨床經驗中發現一個現象,任何人如果試來試去都沒有成功找到認同的目標, 他的自主性會越來越弱,就越來越不能做決定,就越難發展認同。 一旦自我懷疑的想法在年輕人的心中浮現,這時想要嘗試追求自我的動力反而會降低,孩子也就失去「帶種」的動力。
她提醒家長,由於時間與資源有限,試誤不可能沒有止境,但也不可能一蹴可幾。 放手是可以一步步來的,就像《聖經》中描述的,老鷹教導小鷹飛翔, 先是拆掉鳥巢最細緻的底層,露出枝枒與荊棘,再來才是驅趕小鷹離巢飛翔。 黃世琤表示: 「能夠找到一個合理、合適的階段性自我目標或承諾,都遠比一直在搜尋,長時間找來找去找不到的情況要好。」
比較可行的策略,是與孩子共同討論出階段性目標。等到出現一些成績之後,孩子的自主性隨之增強,信心有了,再尋找下一個目標。像爬階梯的方式,一階階往上爬。
前國防部長陳履安從小教導子女要「輸得起」,他指出,現在父母的心魔卻是「輸不起」。他的五名子女個個出身哈佛、麻省名校,又是MBA博士,結果後來出家、經商、拍廣告片、寫武俠小說……,樣子全不一樣,他完全讓子女適性發展。
他比喻說,清朝當時,父母為女兒裹小腳,從不管她怎麼痛、怎麼叫,因為心中相信,這樣女兒才可以嫁到好人家。 「現在做父母的,表面上不為女兒裹小腳,但心裡面卻拚命為子女裹小腳。」 父母若想方設法的要子女按照自己期望走,就是在心裡跟小孩子比武,兩個人在鬥,最後一定會有人受傷。
不為子女裹小腳,也是伍榮陞掙扎過後的體會,他說,子女不是父母的「家產」,父母只是忠心良善的好「管家」,「我們只能灌溉、施肥、除草,至於這棵樹要結什麼果子,是他的生命,也是他的責任。」他牽著兒子的手笑笑說。
六十二萬人口的尼特族在日本形成社會問題前,沒有任何一對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變成尼特族。 但是,這類父母卻不自主的掉入「操心太多、安排太多」,一輩子的在循環。
在台灣,雖然沒有尼特族的正式統計,不過,趨勢的隱然形成已無庸置疑。

再富 也要窮孩子

再富,也要窮孩子

前些天,帶兒子去逛書局,他吵嚷著要我買一個精致、昂貴但不實用的鉛筆盒給他,最後我只買了一個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給他,他的嘴頓時呶了起來。接著,他看中一個設計小巧玲瓏,曲線優美,尺面圖案喧賓奪主地蓋過刻度的精美塑膠尺,但我買給他的卻是一把木尺。他的嘴嘟得更有"克夫"( curve)了。我不作聲,打算晚上臨睡前才透過故事開導他。 自升為人父之後,我一再 提醒自己要貫徹一個與東方社會價值觀反其道而行的育兒理念─「再富,也要窮孩子!」但幾年下來,我漸感難於堅持下去,直到有一天我輾轉讀到南京大學一佈告欄上,一封署名為"辛酸的父親"寫給其上大學兒子的"匿名信"之後,才又深感無論如何都得貫徹這個理念。 這封信很有轉述的價值,摘錄如下:

親愛的兒子: 儘管你傷透了我的心,但是你終究是我的兒子。雖然,自從你考上大學,成為我們家幾代之中的唯一一個大學生後, 我竟分不清咱倆誰是誰的兒子。 扛著行李陪你去大學報到,掛蚊帳、鋪被子、買飯菜票,甚至教你擠牙膏,這一切,在你看來是天經地義的, 你甚至感覺你這個不爭氣的老爸給你這位爭氣的大學生兒子服務,是一件特沾光特榮耀的事。 在你讀大學的第一學期,我們收到過你的三封信,加起來比一封電報長不了多少, 言簡意賅,主題鮮明,字跡通篇潦草,只一個"錢"字特別工整、而且清晰。 大二以後,從你一封接一封的催款信上我們能感受到,言辭之急迫、語調之懇切, 讓人感覺你今後大學畢業時可以去當個優秀的討債人……。 最令我痛心的是,今年暑假,你居然偷改入學收費通知,虛報學費…,沒想到你竟也運用這招,來對付生你、養你、愛你、疼你的父親母親,僅僅為了能出入卡拉 OK 及酒吧…。 我一想起這事就痛苦,就失眠!這已成為一種心病,病根就是你─我親手撫養大卻又倍感陌生的大學生兒子。不知在大學裡你除了增加文化知識和社會閱歷之外, 還能否長一丁點善良的心?

閱畢整封信,我想起妻懷孕時一位辛酸的父親,第一次上超音波做掃描時,我最關心的不是胎兒的性別,而是他到底是孤身上路抑或結伴而來─雙胞胎甚或四胞胎? 我執教的學校,有二男二女各取名為"歡、樂、新、年"的四胞胎兄妹。我常看到他們的爸爸拎著四份一模一樣的便當盒,在籬笆外分四次塞給四名可愛的孩子;而每次看到他們蹦蹦跳跳地回課室享用,便知道他們對便當的"內涵"相當滿意。我身為窮教員,如果孩子是結伴而來,我所能給他們準備的便當的內容,恐怕會顧得了量而顧不了質。 我之所有這種顧慮,主要受華人「再苦,不能苦了孩子!」的傳統觀念所影響。直到有一天,我那移居澳洲多年的老同學回國探親,及時給我來個當頭棒喝。 據他說,澳洲人民生活富裕,然而他們在信奉上帝之餘更信奉:「 再富,也要"窮"孩子!」的教育理念。他們認為,在過份呵護下長大的孩子,將無法自立並且不懂感恩! 他回國的第二天,我陪他冒著風雨出外辦點事,他指著一個被包裹得像棉花團的華人小孩說:「孩子應當比大人少穿一件衣服!」他說在澳洲,即使冬天時也很難見到「棉花團」;如果是艷陽高照,母親們也會別有用心地、故意不撐開嬰兒車的遮陽棚。 我們東方家庭「再苦,也不能苦孩子!」的做法,看來有糾正的必要了。那天晚上,我思前想後,決定等將來孩子入學了,為他準備一些"其貌不揚"的便當,以窮他物質,富他精神。 我手頭上有這麼一則資料:美國費城納爾遜中學門口有兩尊雕塑,左邊是一隻蒼鷹,右邊是一匹奔馬。雕塑所要表達的不是我們耳熟能詳的鵬程萬里馬到成功,而是象徵一隻餓死的鷹和一匹被剝了皮的馬。 原來,那只蒼鷹,為了加速實現飛遍五大洲七大洋的偉大理想,練就了各種高超優雅的飛行本領,結果忘了學習覓食,只飛了四天就活活餓死了。那匹奔馬嫌第一位主人─磨坊老闆給的活多,就乞求上帝把它換到農夫家;而後又嫌農夫餵的飼料少,又要求與其他馬對調,最後到了皮匠家─不必幹活,飼料又多,好不愜意。然而沒過多少天,它的皮就被皮匠剝下來做了皮革! 由此可窺見, 一個缺乏起碼的獨立生存能力及不懂感恩的人,無論他有多大的才華,日後有多了不起的成就,都不算是一個健全的人,都是一個生命有缺憾的人。 動物界有一套超越萬物之靈的育兒理念,許多動物在它們的幼兒很羸弱時,會把它的幼崽含在嘴裡窩在翼下,怕它們遇險而夭折;但當它們的孩子長大些,它們會毫不留情地把孩子趕離自己身邊,讓它們獨自去經風雨、練本領,甚至不給孩子留下回頭路!只有這麼做,孩子才能經得起任何風浪之襲擊,才能夠絕處逢生。 含在嘴裡窩在翼下和趕離身邊,都是父母對孩子不同的愛的體現,連動物也深懂「 慣子如殺子 」的道理。 再富也要窮孩子,才能逼孩子學習獨立前行,學會感恩惜福。畢竟… 孩子的後半生我們不一定能參與…… 。